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下一篇

“双城记”会是中国大都市圈生活新常态

2017年03月0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插画/建山
扫描二维码
微信看“新京报评论”

  经济漫谈

  借助现代交通的便利,工作、居住在两座城市的“双城生活”,可能会是中国大都市圈的生活新常态。“双城市”其实早已是发达国家的常态,但是在中国的推广还面临一些隐性的地区壁垒。

  一对夫妇住在河北省涿州市,每天乘坐高铁和地铁到北京市朝阳门附近上班,往返通勤时间为3小时20分。据报道,从河北到北京,这对夫妇一个月光是交通费就要2600元,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因为河北生活成本低,这比在北京租房还要便宜。

  仅就通勤时间来说,从北京西北郊区到南四环上班,路上的时间不一定比河北到北京更短。借助现代交通的便利,这样的现代“双城记”可能会是中国大都市圈的生活新常态,其实早已是发达国家的常态,但是在中国的推广还面临一些隐性的地区壁垒。

  在房价不断攀升的现代都市,交通工具和房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替代。2009-2010年,我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一年博士后研究。哈佛所在地坎布里奇市拥有哈佛、MIT(麻省理工学院)两所世界顶尖学府,因此房价很高。

  当年,600美元的月租金只能在哈佛附近租到一套公寓的一个房间,但是可以在半小时地铁到达的大波士顿地区租到一层楼。我一个朋友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居然住在隔壁的新泽西州。

  利用纽约都市圈发达的地铁系统,他每天要花两个多小时往返,但是他觉得比在昂贵的纽约市租房要划算。在日本访问时,我发现关西地区也是一个大都市圈,凭借高铁可以在一小时内到达京都、大阪和奈良三个城市的任何一个地方。

  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之后,未来的通勤模板很可能就是大波士顿地区、纽约都市圈和关西地区。因此,这对夫妇的工作生活模式不会是一时的时髦或心血来潮,而会是未来大都市圈的新常态。但是,在中国推行现代“双城记”,还面临着一些隐性的地区壁垒。

  第一个需要破除的隐性壁垒是交通接驳。城市的魅力在于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而这又依赖于人口和资源的互联互通,其中交通接驳是最重要的连通工具。理论上,交通工具的便利可以部分抵消高房价的压力,但现实往往不是这么简单。

  事实上,纽约很多城市都有这样的接驳地点,修建了庞大的停车场。大家开车到那里之后,再换乘城铁或地铁进城上班。

  而另据资料显示,目前伦敦有60%的乘客泊车换乘地铁,有1/3的地铁站和小汽车停车场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城市外围的地铁站,扩大公共停车场建设,鼓励私家车泊车换乘地铁进城,加上地铁站点与办公、商业场所及公交站点的有效结合,有效地减少了远程私人小汽车进入市区的数量,达到缓解中心区道路交通压力的目的。

  第二个需要破除的隐性壁垒是资源固化。如果资源不跟随交通而流动,而是固化在某地,那么交通便利可能反而导致资源集中的城市更加拥挤。如果医院、学校、公园等重要的公共物品能够比较均匀地分布,或者随着交通的改善而流动,那么城际互通就会促进资源有效利用。反之,城际互通未必改善所有人的福利状况。

  狄更斯在写作《双城记》的19世纪中叶,尚无法预见到今天的大都市格局。但今天的我们必须更有远见,必须从制度上破除城市之间互联互通的各种壁垒,才能让现代“双城记”成为都市人幸福生活的模板。

  □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