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星期五周刊·行业观察(二)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4:星期五周刊·行业观察(二)

集数短、故事脱离中国国情、表演方式夸张,这些国内翻拍时都要改

日剧中国化,最大任务是去“二次元风格”

2017年03月03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日版《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图)中,女主的夸张表情,符合日本惯有的表演习惯。但中国翻拍的同名剧集里,女主做出同样表情,恐怕观众的反应会像她旁边的郭晓东一样吧?
日版《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中,女主的夸张表情,符合日本惯有的表演习惯。但中国翻拍的同名剧集里,女主做出同样表情(图),恐怕观众的反应会像她旁边的郭晓东一样吧?
《问题餐厅》的镜头,翻拍时这些细节尽可以保留。

  由于国情和价值观的不同。如何把翻拍内容嫁接到中国,如何落实本土化,解决“水土不服”的不真实感,是翻拍剧的焦点问题。

  研究日剧多年的编剧张天萌告诉新京报记者,翻拍日剧首先得精准受众人群,“如果你的剧是要拍给大部分中国观众看,那肯定要做出很大的改变,最好在作品内核不动的基础上,替换成国内的一些社会现状。” 但如果扩大了受众群,进行了较大改编,对于喜欢这部日剧的人群,很可能因为“作品变味”而排斥翻拍剧。“主要还是看片方的取舍,想要抓住哪部分人群,要搞清楚自己的定位。”

  SMG尚世影业副总经理王庆丰坦承,日剧是从日本社会人际关系和文化土壤里生长出来的。“确实有很多东西感人,在中国也是大家能够感受到的,比如爱情、对过去的回忆,都是共通的。我们就把共通的东西拿过来,嫁接到中国的文化和人际关系上。”那么,翻拍日剧究竟有哪些需要改变的地方呢?

  改集数

  日剧一般只有10集,改编需要“增肥”

  在日本社会人物的一些关系,在日方看来习以为常,但是中国情况不一样。而最大的分歧,可能就出现在改编后的人物关系上。

  由于日剧一般体量较小,基本都在10集左右、每集60分钟,而中国是至少20集、动辄四五十集的播出模式。“增加到二十集以上,就要增加一些新的人物关系。这个时候他们可能会说,这个人物关系不合适。”为了及时扩充故事,又不影响故事核心,只有请原剧编剧帮忙把关。

  王庆丰说:“故事相当于主干,在主干上长出来的人物关系,还是要努力让它保持原有的基因。最后在双方互相理解的情况下,他可能改变想法,支持你这样做。也许在讨论后我们觉得人家这样设计思路很好,也可以参照对方的意见。”

  在日剧《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和《求婚大作战》翻拍过程中,原版编剧都参与其中。比如,前者中国版的剧本仍由古沢良太监制。王庆丰坦言,分歧肯定有。“他们编剧理解的东西和我们编剧理解的东西可能完全不一样。他们提一些意见,认为应该怎么改,我们不会马上去反驳,会去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

  “其实我们剧本的讨论,每次都不少于三天,就是关到一块去,把双方的意见谈透。”日本知名编剧古沢良太,就曾亲赴上海三天封闭讨论剧本。

  改情节

  “35岁啃老族”不符国情就要改

  有些翻拍情节照搬得不大符合国人状态。所以就要根据国情和社会现实进行改编。

  改编剧要清楚日剧优秀作品的核心价值观在哪儿,掌握核心价值观之后再经过中国的背景,用本土化的东西去改编,还要注意社会制度的不同。

  比如《约会恋爱究竟是什么》的男主角,是个“不务正业”沉迷于音乐与文学世界的35岁啃老族。这种角色在日本的社会环境下,是被允许的。但放在中国,似乎不太讨喜。张天萌说:“日本的福利较好,一个人不工作了可以生活,符合日版男主角的状况。但是,在中国很难有这种人出现,国内的土壤和社会环境不太允许人成长为这个样子,赋闲在家看书,还满嘴的名人名言,这就很怪。”

  日本社会话题电视剧《问题餐厅》2015年播出,反映日本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虽然包裹着喜剧、美食等重重“糖衣”,内核却很沉重。将这部剧的版权买下,拉近影业CEO尚娜在改编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把看上去隐性的社会问题挑明为显性。“《问题餐厅》讲述的是女性主义。无论是男权还是女权,探讨的重心是无差别。中国女性看上去比日本独立,但思想上还是有男权思维。比如很多人想要的归宿是嫁个好人家,社会舆论也是要求女人有个好家庭才能幸福。但最终归宿还是在于女性的自我成长。我们看上去开放、平等,但实际上,还是有隐性的不平等。”

  原剧比较极端的是展现的男性世界,基本由纯粹的“渣男”组成。尚娜说,在改编时,除了留下一些原作中典型的男性形象,也创造了新的人物。“这个新形象是用公平视角看待两性,像阳光一样的男性角色,跟女主角在创业和情感上都有关联。”

  改表演

  二次元的夸张演绎要过滤掉

  很多日剧都是由漫画改编的,日剧的表演风格略浮夸,和他们对漫画的审美惯性不无关系。张天萌认为,日本的表演体系脱离于现实形态,自成体系,全民二次元动漫化趋势明显:“日本人接受这种表演风格,毕竟好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是这样的,但是中国人还是比较严肃,不太接受现实中的人做出怪异行为。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思维模式去做,中国观众看起来可能觉得不接地气,不像是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

  王庆丰称,处理漫改日剧的翻拍时,会保留一些理想情况下的人物关系和剧情。“一方面我们在挑选的时候会做一些过滤,如果太玄乎太理想化,在中国不切实际,我们会把它过滤掉,选择在中国能接受的故事素材做改编。同时在改编的过程中,也会去想办法在中国落地。”

  “落地”是要做的最大工作,这包括日剧台词中,常用的谐音梗和本土化幽默。翻拍后,不容易让中国观众理解。王庆丰说:“有一些幽默在日语环境里才会用到,但在中国环境里就没那么搞笑了,就只能去加一些中国式的幽默。”

  而笑点本土化的工作,一定需要专业的本土人员来做。张天萌介绍,最早在国内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剧组中,就有个工种——文学师,这个职位比编剧还高,会把握作品的整个语言风格,笑点的幽默程度和作品倾向。“建议翻拍日剧也应该找一个类似的角色,去担任相应的职务。这个人最好是对日语和汉语都了解特别多,在翻译上有丰富经验,才可能把日剧中的梗转化为国内能接受的段子,这样才能做到最大化的本土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