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书评周刊·经济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书评周刊·经济

罗纳德·科斯 学术界错过了他真正的革命性思想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1910-2013),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鼻祖,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对经济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篇代表作《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
《罗纳德·科斯传》
作者:斯蒂文·G.米德玛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7年1月
【延伸阅读】
《论经济学和经济学家》
作者:罗纳德·科斯
版本:格致出版社
2014年9月
《变革中国》
作者:罗纳德·科斯、王宁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3年1月
斯蒂文·G.米德玛
(Steven G. Medema),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经济学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经济学史,著作《罗纳德·科斯传》最早、也被认为是最全面的科斯传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中,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罗纳德·科斯。

  中国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何以能持续增长?科斯的“交易成本”提供了备受推崇的解释。市场和政府都不完美,在协调经济时都有成本,而在那时,劳动者和企业获得了自主权,市场和政府找到了一种调和方式,掀起了被科斯和他的中国学生王宁所说的“边缘革命”。

  但这些都不是他留下的最重要的思想遗产。回到科斯本身,这位特立独行者,在21岁便提出了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思想,生前一直在以“真实世界”冲击、反思和批判主流的经济学。

  科斯之思

  理解真实世界而非黑板上的假说

  “我与经济学家不同,他们研究不存在的抽象世界,我研究真实的世界。”晚年科斯不止一次这样回答来访者的提问。科斯本人也是经济学家,且是二十世纪经济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一位。

  但的确,科斯同他话中所指的主流经济学家太不一样:讨厌数学,从不使用方程和经济模型,在法学院而非经济学院度过了职业生涯的后半程。如果不是199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或许会被世人错过。

  更令人诧异的是,早年的科斯并未受过经济学的训练,在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商科,也没有修过经济学课。同辈的经济学家,当时还在课堂上学习经济原理和模型计算,科斯通过终考,拿着学校提供的游学奖学金,已前往了美国考察企业和产业组织。现实经济使他着了迷。经济学假设“价格机制”支撑了经济运行,价格和利润支配生产要素的配置,但何以还需要企业来组织生产,还发展了诸种制度?1931年,当科斯被这些困惑迷住,他刚满21岁。前21年,他过得并不顺利,童年时饱受腿疾之苦,在腿上装上铁件,并因此进入残疾人学校。直到12岁,才进入文法学校,期间还错过了入学语言考试。

  科斯的探索结果是,市场用价格机制调节是需要成本的,组织和制度可以减少成本,只是它们本身也需要成本。当内部组织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企业将会出现。这些观点被科斯推迟到1937年发表,提出了“市场成本”而后发展成“交易成本”。

  科斯将游学经历归功于阿诺德·普兰特,是他帮助争取到了奖学金,并在研讨班上让做商科学生的科斯,熟悉了当时的“价格机制”理论。普兰特只算是一名应用经济学家,但他倡导将经济理论运用于理解真实世界的经济运作,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了科斯。

  科斯在1951年离开伦敦经济学院前往美国。在1958年至1959年期间,科斯研究美国广播系统,发表了“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若采用价格体系分配波段频率,而不是由行政命令来决定,资源效率将得以提高,原因是价格体系会使对频段评价最高的主题获得频段。这篇文章促使了“社会成本问题”的发表。

  这一研究结果,被乔治·施蒂格勒在1966年冠以“科斯定理”而广为人知。大致意思是,只要财产权明确,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有效率。令读者困惑的是,科斯此前反思的“价格机制”,何以又在这里被推崇?“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两者可正是他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两项研究。

  问题得回到科斯说的“真实的世界”。同此相反的“抽象而不存在的世界”学习自然科学的假设研究,提出“理性人”和“价格机制”等,这些假设成就了经济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但科斯选择直面现实的真实世界,比如承认人不一定理性,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不一定比企业或政府低。不管是价格机制,还是企业制度,不管是市场,还是政府,它们在协调经济活动时都有成本。如何在两者找到调和,找到成本更低的方式,是科斯的关怀。

  科斯的“交易成本”、“社会成本”和被人归纳的“科斯定理”广为人知,但《罗纳德·科斯传》作者、经济学家斯蒂文·G·米德玛认为,科斯最重要的思想是他到了晚年都在坚持说的“真实的世界”。2013年9月2日,科斯在芝加哥逝世。理解“真实的世界”而不是黑板上的假说,是他留下的最珍贵的思想遗产。

  【对话米德玛】

  他不怕用自己的方式反对潮流

  新京报:科斯注意到“交易成本”时仅21岁,同辈经济学家还在学习大学经济学课程。一个并没有接受过经济学训练的青年,为何会提出影响经济研究的革命性方法论?

  米德玛:科斯未受过常规的经济学训练,但事实上反而受益于此,不被经济研究的限定方法所束缚。他1937年发表的《企业理论》提出“交易(市场)成本”,同当时的研究文献只强调“价格机制”不同。他研究产业的组织形式,并不是建立一个数学模型,而是深度的工厂案例研究(分析它们的经营和管理文件等),了解这些工厂何以那样经营,管理制度的存在理由及正负面作用等。正是这样,科斯才发现调节经济活动的,不只是价格机制。

  所有的文字中,科斯都未使用方程或数学模型。他的职业生涯中,数学方法恰好是在经济分析中兴起并占到了前沿位置。科斯是一个非常有主见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做事,不得不说,这成就了他。

  当然了,偶然的机遇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求他完成学制内的课程后,再做一年的本科生,他拿着奖学金到美国做了企业的调查工作,若非如此,他可能永远不会写《企业的性质》。如果不是芝加哥大学一群经济学家强烈否定他的《联邦通讯委员会》(1959),他就不会写《社会成本问题》来捍卫并详述自己的观点。

  新京报:科斯用现实的案例研究直面更真实的世界,而不是“黑板经济学”所设想的高度抽象且不存在的世界,改变了经济学家研究经济问题的方式,但为何只有“科斯定理”受到了经济学家的关注?

  米德玛:你提到了科斯职业生涯中一个巨大的讽刺。让科斯成名的“科斯定理”,实际上同他追求的经济分析法背道而驰。“科斯定理”契合了当时(指上世纪60年代)主流经济分析法的观念,即市场能解决人们认为它解决不了的问题,但这是在非常严格的条件下而非是现实的。科斯本是表明,完美的市场运作完美,完美的政府也运作良好,但实际上,现实世界是不完善的市场和不完善的政府。他的目标是研究两者的实际情况,而不是抽象数学模型中的它们。

  尽管“科斯定理”不是科斯的本意,但还是吸引了大批经济学家。原因有二。第一,它借鉴了经济学的标准市场模式(指“完美市场”),引起经济学家的共鸣,比如可建数学模型。第二,它被引申到了政策上。在一些观点看来,市场自身能解决污染等“外部效应”,他们偏爱市场方案而反对政府干预,而定理表明了,市场可以解决以前被认为需要政府纠正的问题。相反,赞同政府干预的观点,将“科斯定理”变成反驳的靶子,他们认为不能将污染交给市场处理,而需要政府管制。两者都曲解了科斯,但“科斯定理”的吸引却正是来源于两者的思维定式。

  新京报:最受关注的“科斯定理”也常被抽象或模糊描述,制度在经济学研究中的位置也未受足够关注,科斯的整体思想更是被抽离。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和传记作者,在研究科斯的过程中,你怎样去尽量完整地理解他?

  米德玛:是啊,相当数量的经济学家(包括法学者,因为法律也被“科斯定理”影响)仍不能领会科斯的真实意思,毕竟他们没有花时间阅读科斯的更多著作。老实说,我在上世纪90年代早期写《科斯传》的时候,跟他们持相同的观点:他就只是“提‘科斯定理’的人”(the Coase theorem guy),这一定理可能是革命性的观念,事实证明确实是。但当我涉猎科斯更多的著作,才意识到自己并未理解科斯,学术界一直误解了他,错过了他真正的革命性思想。我读得越多,思考得越多,就越觉得如此。

  我最欣赏科斯的是他的无畏,不怕用自己的方式做事,不怕反对潮流。他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完美且细致的工作。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常常发表了大量论文,但他不是。他的经济研究方法更费时,要花的时间比平均的学术研究多得多。论文发表的压力,在经济学家和科斯之间拉出一条鸿沟,事实上,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来自高度常规化的经济学、数学乃至物理学等毕业生,不愿追随科斯的研究方法。

  采写/新京报记者 罗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