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现实与梦想,从不是舍此即彼的关系

2017年03月0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扫一扫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离开43年后,小熊谦二重访赤塔,附近是战俘营遗址(1991年7月摄)。
罗格·布雷格曼,历史学家、作家、记者,1988年生于荷兰。
这是我们栏目的logo。
毕飞宇在单向街花家地店新书读者分享会现场。宋宇 摄
木制木乃伊棺,约公元前240年,来自埃及古城底比斯(今卢克索附近)。
笋。《又自在又美丽》插图。

  梦想与现实,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是常见的陷阱,在提出之时便将二者对立起来,仿佛一定要舍弃一方来成就另一方。但实际上,我们不都是在梦想/理想与现实之间流窜奔突,又悉心磨合吗?

  这星期,书评君的微信上推送了《你以为你在刷热点,其实你只是被热点刷掉了时间,刷掉了独立思考能力》,这篇来自上周书评周刊的文章,提醒我们警惕刷不完的热点和“不管真相如何”的观点的累计。但书评君在思考的同时,毕竟也要在当下的信息之海中游泳,也要把热点事件作为需要注意的浮标,这是一种无奈,也是我们需要体贴而非厌弃的现实。只是我们始终还要循着“梦想”前行——坚持独立思考,哪怕有时亦会偏颇;探求事实的真相,哪怕眼前是绚烂的迷雾。

  追寻的力量

  小熊谦二:一个普通人的常识

  被“信仰”与“形式”笼罩,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人生?《“爱国主义”下的日本年轻人》这篇推送,来自最近的一本新书《活着回来的男人》,这本书讲述了一个1945年入伍的年轻日本兵小熊谦二的故事。当时,在日本国内,国民仿佛被灌进脑子里的兴奋剂代替了他们用感官接触到的世界,但当战争结束,许多在战争中遭受过苦难的日本兵反而“青春无悔”,怀念那段全国上下“都很有信仰”的军国主义岁月。但小熊谦二作为一个普通人,一直维持着他的常识,在被俘至苏联时,他会在恶劣的条件下把日本国旗用来洗澡抹身;回国之后,他经营着自己的小生意,同时试着去了解形成那些现实的力量。他是最凡常的普通人,但一个普通人的常识有时反而是最不容易的,就连许多学养深厚的知识分子都不一定能够拥有。梁文道为《活着回来的男人》写的这篇导读,读过之后,仿佛汲取到一种属于普通现实的力量。

  每天只工作3小时,能实现吗?

  上一条关于现实,这一条属于梦想。最近,有个叫罗格·布雷格曼(Rutger Bregman)的荷兰年轻人,在他的书《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中提出了一个大胆的乌托邦式设想,在欧洲引发相当大的关注。他的方案简单而坚定:为每个人制定一个能够保证最低生活费用的无条件基本收入;将每周的工作时间缩短至15小时(平均每个工作日工作3小时);开放国界,人们可以搬到他们想去的任何地方。他给出的理由之一是:一旦人们拥有了同等的基本收入,大家都会获得最重要的自由——不必受生存压力的胁迫,得以自主决定人生中真正想要从事的事业是什么。

  当然,问题一定会落在:这些设想真的能实现吗?但布雷格曼和他的书最打动我们的地方或许正在于,真正从内心相信事情可以被改变。——这,正是梦想的力量。

  “三十岁的女人”被唱衰?

  上周五晚上,赵雷在《我是歌手》上唱了他自己创作的歌曲《三十岁的女人》,激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议风浪。“她是个三十岁 至今还没有结婚的女人/她笑脸中眼旁已有几道波纹”,这样的歌词,让许多30岁上下、却依然维持着独立积极心态的女性难以接受。女性、年龄、结婚,这都是相当敏感的关键词。《“三十岁的女人”凭什么被唱衰?》这篇推送,就是在尝试解读这首歌,和对于这首歌的反驳。《三十岁的女人》和赵雷其他歌曲中对女性的审美性表述,是否体现了一种格局狭隘的审美观和对女性主体性的无视?而急于用“看这些三十岁的女人依然年轻漂亮、少女感十足”来予以反驳,又是不是陷入了同样的单一审美,忽视了属于“成熟”,属于“人”本身的更丰富的向度?这篇文章推送后,同样引发了热议,赞同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但不必寻求唯一的结论,这样的讨论,正是将共识不断向前推进的助力。

  声音

  用你的声音做点好玩的

  “声音”的重要性不亚于文字。它有时温馨,有时叛逆,有时候制造一些改变……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用它来做点有趣的事情呢——比如,读书?

  书评君打造的“FUN声”栏目将是你和书评君共同打造的一档声音栏目,我们的计划是,每阶段FUN声会提前预告一个主题。希望你能围绕这个主题,选取一本你最爱的书或文章,并在其中找到你最愿意分享的段落,朗读出来,录成音频。我们希望为读者推荐真正好的书,也能将“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好玩。

  艺术的桥梁

  毕飞宇:小说可以怎么读?

  写小说是学问,其实读小说同样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愿意和大家仔细讲讲怎么写小说、怎么读小说,是难得一遇的好课。最近,著名作家毕飞宇《小说课》出版,我们从他的分享会现场,记下了他怎样讲小说。毕飞宇觉得自己对小说的解读“也许比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更接近小说”。小说的分寸、气场、质感、力道之间,皆有学问。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读者? 毕飞宇说,这需要观察与思考并行,好的读者需要一只眼睛看着全局,一只眼睛看着局部。那写作者又是什么样的人?他说,写小说的人在生活里都是不受人待见的人。那种敏感,只有你做了这行,它的意义才呈现出来。

  100件文物,200万年人类史

  人类是如何从起源开始,一代代艰难求生、不断创造并延续至今的?一件件文物或许能给我们一些答案,一些启发。书评君推送《100件文物,讲述200万年的历史》,从《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这本书中的100件文物中选择了10种,虽只能让读者们窥其一角,也就当给大家一个提示。就在前天,“大英博物馆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在国家博物馆北10展厅已经开展,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去看看,现场感受一下人类历史的浩瀚与神奇,解析自己身上古老的血脉传承。

  自然的真实

  春天的绿色与美味

  不管有多少热点新闻,有多少悲欢离合,总有些事情是可以不受打扰的。比如和暖的风和阳光告诉我们:又一个春天走近了。树枝上已经有了细小的叶芽和花苞,土里的草本植物一点点冒出了尖儿。而美味源于自然,春天也是属于馋欲的好季节,许多食材只属于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令。这条《三月来,春天到,花和美味都在笑》就是在分享与春天有关的植物与食物。头茬的韭菜、柔嫩的马齿苋、清脆的春笋……你的味蕾打开了吗?享受春天是一件正经事。

  关于死亡的一次经历

  历史与现实的真实需要去追寻,但属于永恒自然的真实我们需要的只是去学习,去接受,比如死亡。我们似乎是一个缺乏死亡教育的民族,然而,死亡却是最容易被回避但又最不应该被回避的真相。这一条《你知道,装着刚出炉骨灰的骨灰盒,摸起来是什么感觉么?》讲述的是作者真实的经历与感悟。她讲了外婆去世时,她怎样看着外婆的骨灰被收纳,又怎样从殡葬人手里接过外婆的骨灰盒,抱着它。完整地看到一个人死去后会经历什么,仿佛来自外婆的最后一份礼物,而从此之后,看到相关的书,比如一位在殡葬业工作的美国姑娘所写的《烟雾弥漫你的眼》,都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我们在留言区读到了许多故事,在感动之余,祝福所有勇敢并愿意探讨与面对生命真相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