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国际新闻·天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国际新闻·天下
上一篇

灭绝前的长毛猛犸象有多惨?

美国研究人员称,那时的它们没有嗅觉、不爱社交、消化不良,一身硬毛变得不再御寒

2017年03月05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长毛猛犸象化石。

  它们没有嗅觉、不爱社交、总是消化不良,连一身硬毛都变得油光水滑、很难御寒……这是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组分析得出的长毛猛犸象在灭绝前的惨状。

  这项发表在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遗传学》期刊上的研究显示,因种群数量过低,长毛猛犸象在灭绝前基因出现严重变异,由此引发的多种疾病又进一步降低了它们的生存能力。这一研究对如今濒危动物的保护具有警示意义。

  “基因坍塌”

  导致嗅觉不灵敏,硬毛变光滑不保暖

  据法新社报道,长毛猛犸象曾是北美和西伯利亚地区最常见的食草动物,但由于过度捕猎和气候变暖,它们3700年前从地球上彻底消失。

  美国研究人员对比了两头长毛猛犸象的基因组,其中一头发现于西伯利亚以北的弗兰格尔岛,距今约4300年;另一头则发现于大陆之上,且距今已4.5万年,当时的长毛猛犸象数量更多、更健康。

  结果显示,在弗兰格尔岛上发现的长毛猛犸象与其“远祖”相比,有害基因变异明显增多,这可能导致它们出现消化不良等胃肠不适,而原本的硬毛也变得更光滑、更有光泽,从而很难抵御低温侵袭。

  弗兰格尔岛上的长毛猛犸象嗅觉也不灵敏,它们体内的尿蛋白缺失还会影响其社会地位和交配。这被研究人员称为“基因坍塌”。

  警示意义

  种群数量过低 物种基因健康会持续恶化

  为排除单一样本异常的可能性,研究人员还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在种群数量变化时基因组会出现何种变化。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丽贝卡·罗杰斯说,数学模型显示出,两头长毛猛犸象样本的差异性“太过极端,无法用其他因素解释”。

  研究同时指出,上述发现是对“持续保护现存种群数量低的濒危物种的警告”。

  另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长毛猛犸象的“基因坍塌”教训说明,一旦种群数量低至特定水平,物种的基因健康便因无法有效开展自然选择进程而持续恶化、无法逆转。

  报道说,为保护现有的濒危动物,一是对物种多样性进行基因测试,以决定其是否能存活;更好的方法则是维持种群数量,避免它们降至过低水平。

  首先发表长毛猛犸象基因序列的研究组负责人、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洛韦·达伦说,这项“结果新奇”的研究发现了“大段基因组缺失”,“有些已影响到功能性基因”。

  达伦说:“如果更多长毛猛犸象以及其他物种的基因组经过分析后得出相同结论,这对保护生物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含义。”据新华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