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下一篇

总理与民众情绪共振,雾霾治理可期

2017年03月16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关注全国“两会”系列评论之十四

  治理者在“与民共感”的同呼吸中,和民众产生感知上的情绪共鸣,知民之痛,解民之忧,就会正视民意诉求,直面既有问题,转化成环保层面善治的动力。

  3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治霾问题时,李克强总理说:“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蓝天和空气一样,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在座的各位都希望看到更多的蓝天,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确实遇到了环保特别是雾霾问题的挑战”,他还表示“大自然的阴晴风雨不是人类能支配的,但是我们能支配我们的行为,转变我们的发展方式,我和大家的心情一样,雾霾要治理,蓝天在未来不会也不应该成为奢侈品”。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民生”,民生就是最大的政治,而眼下雾霾就是公众最为关切的环境问题之一。糟糕的空气损害了公众健康,也削弱了民众因社会发展而来的获得感。

  李克强总理既坦承中国发展遇到了雾霾问题的挑战,打赢“蓝天保卫战”有个过程,也提到了治霾的主要着力点。这是对雾霾问题严重程度的正视,也尽显治霾态度上的务实。

  “霾”伏之下,谁都无法独善其身。治理者在“与民共感”的同呼吸中,和民众产生感知上的情绪共鸣,知民之痛,解民之忧,就会正视民意诉求,直面既有问题,转化成环保层面善治的动力。

  “若人之不践履,直是未尝真知耳。”要治霾,对雾霾之害的认知就不能止于“纸上得来”,还得有接地气的切身感知。今年1月6日,针对雾霾问题,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在专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冬季空气污染改善的幅度非常小甚至没有什么改善”,称自己作为环保部长,看到雾霾天,也感到内疚和自责。

  1月7日,北京市长蔡奇在政府、企业、媒体、市民多方代表参与的“治霾座谈会”上,也称“我来北京以后,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看当天的空气质量指数”,针对有网友在网络上吐槽治霾效果,他表示“完全理解,感同身受”。

  如今李克强总理表示,在雾霾面前,他跟民众心情一样。“心情一样”,说明总理对雾霾造成的民生痛感也是感同身受。而治霾若能发轫于“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的行政伦理自觉,也会跟民众感受与民生获得感贴合得更近。民众的“呼吸之痛”,也能传导为环境治理层面的紧迫感,进而演变为更充足的治霾强度与韧度。

  近几年来,几乎每年全国“两会”答记者问,李克强总理都会表达对雾霾问题的关切。2013年的“既然同呼吸,就要共奋斗,大家都尽一把力,政府则是要以更大的决心来让人民放心”,2014年的“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我们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2015年的“环保等执法部门也要敢于担当,承担责任。环保法的执行不是‘棉花棒’,是‘杀手锏’”……个中对治霾加码提效的敦促,也不言而喻。

  经过这些年的雾霾治理,民众也大多认识到,雾霾治理绝非一日之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面对雾霾,大家就会心平气和,很多时候民众心中还是有不少焦虑。这个时候,总理以及其他主政官员感同身受的言论表达,既是一种安慰,也传递了治霾的信心和决心。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