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对城市而言,有发展诉求很容易理解,但更应该多向改革、向市场、向清明的政商关系要潜力。像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数量终究有限,而改革释放出来的发展红利却是无限的。
近日,关于郑州、兰州、福州等省会城市争取升格为“副省级城市”的话题,备受关注。据报道,我国目前现有15个副省级城市,包括深圳、厦门、宁波、青岛、大连5个计划单列市,以及广州、杭州、南京、济南、沈阳、长春、哈尔滨、武汉、成都、西安10个省会城市,自1994年设立副省级城市起,20多年来就没再新增过。
副省级城市是指城市的“行政级别”,而非“行政区划级别”。在我国当前的城市管理体制下,城市的行政级别确实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资源的配置,有些是围绕着相应的行政等级设定。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其对应的政策优势和资源配置的话语权也往往越强。在此背景下,多个城市急欲谋求“晋级”,其出发点完全可以理解。
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城市的行政级别,并非是城市发展的唯一变量,也非衡量一个城市“地位”的唯一维度。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例证是,一些行政级别较高的计划单列市或是副省级城市,在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上,目前已经落后于一些相对低级别的城市。
像普通地级市苏州,经济总量在全国高居第七,仅排在四大直辖市和广深两个副省级城市之后,远超其他的副省级城市,更比郑州、兰州等GDP要高。在江苏,随便拉出一个排名前十的地级市,其经济总量也都超过兰州。虽然行政级别上靠后,但发展势头更好,这里面除了区位因素,恐怕也跟市场经济发育程度有关。
这些都在表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城市的发展机会增多,资源配置也主要由行政配置,转化为市场要素驱动。就整个城市发展而言,行政级别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其实是缩小的,至少行政级别“晋升”所可能带来的边际效益已趋于下降。可以想见,当副省级城市越来越多,其对应的政策“含金量”势必降低。
换言之,政策优势固然重要,但是城市的开放水平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与城市发展质量越来越呈正相关。在市场化改革不断加快的今天,新增副省级城市这个“口子”没再打开,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量。
从国内的例子看,改革开放以来,不少新兴城市和小城镇实现了“跨越”发展,正是在于抓住了市场化的契机。而一些首位度高的省会城市,却被指影响了区域性的均衡发展。
除了苏州,佛山、东莞等城市的快速发展,都与自身加快市场化步伐的节拍吻合。这也为某些“要政策”的城市提供了有益参照。
虽然行政级别的提升能否带来经济的突破性增长,还待观后效,但必然带来的是行政成本的大量增加。从省会城市升格为副省级城市,意味着官员行政级别的相应提高,升格之后,城市行政人员级别调整必然会带来编制增加、工资薪酬上涨。
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配备等,更多让市场发挥对资源的配置作用,这是大趋势。对城市而言,有发展诉求很容易理解,但更应该多向改革、向市场、向清明的政商关系要潜力。
毕竟,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等数量终究有限,改革释放出来的发展红利却是无限的。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