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9: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9:对话

周梅森:最高检邀我写最大尺度反腐剧

反腐作家前往监狱与落马官员座谈;创作素材源于真实案例

2017年03月19日 星期日 新京报
分享:
周梅森,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反腐电视剧、小说《人民的名义》作者。
受访者供图

  反腐剧的春天悄然来临了。

  2004年之后,因题材特殊及敏感等一系列原因,曾经饱受瞩目的政治反腐题材剧进入了长达十年的“淡出期”。而随着十八大后反腐工作的大力推进,反腐这个题材开始在影视作品中逐步复苏。

  2017年3月28日,由最高检牵头立项、编剧周梅森执笔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将在湖南卫视开播。

  剧情以虚构的H省反腐案件开始,以检察官侯亮平的调查行动为主线,讲述了检察官们步步深入、查办国家工作人员贪污受贿犯罪的故事。其中,基层工厂员工亦受波及,引发群体性事件,以此书写社会各阶层人物在大时代下的种种遭遇。

  电视剧改编自周梅森本人的同名小说。这部国内首次反映副国级“大老虎”贪腐问题的长篇小说,被媒体称为“当今文学创作中的最大尺度”。

  作者周梅森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短暂挂职江苏省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为他日后的政治小说创作提供了基础,陆续写出了《人间正道》《绝对权力》《国家公诉》等政治小说。

  他对《人民的名义》剧名作过解析:“人民的名义”涵盖着两种含义,一是坚实的政治信仰,另一种则是腐败官员以“人民”为矫饰,谋取私利。

  去监狱和落马官员座谈

  新京报:为了写这部剧,你做了什么准备?

  周梅森:我写这些腐败官员,没有把他们写成魔鬼,在我眼里,他们都是有血有肉的人。我见惯了外面那些冠冕堂皇、道貌岸然的官员,但当他们一旦从云端掉下来,我很好奇,他们的心态会是怎样的。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提出要去监狱里,了解落马官员的生活。2015年,在最高检的陪同下,我去了南京的浦口监狱,与一些落马官员、检察院及驻监检查所的干部开了几个小型座谈会。

  新京报:你见到的落马官员是怎样的?

  周梅森:我见到的干部都是厅局级,在监狱里待了7到10年。他们都是在掌握实权的高危岗位上,比如县市的一二把手。极少干部是一上来就贪污,大多数都是因为一念之差,或者是因为身边人出事牵涉进去。

  新京报:他们是怎样的心态?

  周梅森:他们都很后悔。不是假装出来的,很真实,都悔不当初。

  我比较认同的说法,是“不值得”这三个字。官员们落马之后,如果能意识到自己为了金钱、利益而放弃操守,违背法律是不值得的事情,这样的忏悔才能打动我。

  新京报:除了后悔,落马官员还有什么其他情绪?

  周梅森:我印象比较深的两个官员,贪腐金额约为50万,按照法律规定,这算数额特别巨大,在十八大之前,判刑比较重,均在10年以上。

  他们隐晦地表达,但我能听出来他们觉得很委屈,觉得现在的官员经常贪污几千万、甚至上亿,若不涉及人命,最严重的也就是无期徒刑不得保释。

  在我看来,这涉及到政治伦理问题。党组织在你身上花费了精力,你出了问题你还抱怨,比你更委屈、更痛心的是组织。组织的心血白费了,而你腐败了,(老百姓)骂的却是党组织。

  其实,不少官员都很能干,有开拓精神,但他们走上了腐败之路,很让人痛心。

  素材来自于真实案例

  新京报:你的创作素材来源于哪里?

  周梅森:在我的小说里,从老省委书记,到现任的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法院院长、市纪委书记,有一大批职务犯罪分子。为了还原场景,我还去了审讯室、检察院的检察指挥中心。

  举个例子,我在剧里写,H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老婆收了别人三张卡。

  这是南京市浦口区反贪局的一个真实案例。因为要买的衣服很贵,钱不够,这个官员拿了受贿的卡和自己的卡,检察机关的证据就这么落实了。

  再比如,我在剧本开篇写贪污2.3亿的处长,是典型的小官巨贪,这个角色我参照了国家能源局原司长魏鹏远。他的材料在网上披露得非常详细,我不用采访他,也能以他为原型写出一个角色。

  新京报:你曾于1995年挂职徐州市政府副秘书长,这段经历给你的写作带来什么帮助?

  周梅森:这次挂职,让我对政治权力如何运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我依然密切关注家乡以及类似城市政治生态的变化和演变。正因为这种关注,很多官员愿意和我交朋友。他们知道你喜欢写,就喜欢跟你说,受了委屈也愿意跟你讲。现在我手头的素材多得不得了。

  而且我经常浏览中纪委网站,每一个高官的案子,从他落马开始,到最后的结案,我都会密切关注。

  以贪腐案件写一个大省的政治生态

  新京报:你希望通过这部作品传达出什么?

  周梅森:电视剧其实可以比较深刻地挖掘人情人性。以一个贪腐案件为由头,来写一个大省的政治生态,写出一个个人物的人情,剖析他们的人性。

  这部剧里,破案只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我花了一半的时间讲各级官员在官场如何活动,剩下的篇幅写下岗工人、弱势群体被腐败侵蚀后如何艰难地生活和反抗。我希望这部剧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概括这个时代的特征。

  新京报:什么样的特征呢?

  周梅森:比如说,在电视剧里,新到任的省委书记看到本省问题很棘手。在现实情况中,很多地方帮派林立,搞利益团伙。当一个官员来到一个新地方主政,一般来说,不可能马上就得罪这个地方的利益团伙。

  有干部来问我,我怎么能写这么多帮派,比如秘书帮、政法帮,这些词在过去很忌讳。我请他看了习近平在2016年2月在中纪委会议上的讲话,党内绝不允许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搞了就是违反政治纪律。他看了之后,不作声了。

  8年的“洪荒之力”

  新京报:写这部剧的起因是什么?

  周梅森:2015年,最高检派人来找我3次,希望我能写一部新剧。他们提出十八大之后,对反腐这一举国关注的大事,竟然还没有一部电视剧类的文艺作品,希望能抓好这个事情。于是最高检和广电总局找到我,认为我适合写这类作品。

  过去8年里,我都没有再写新的反腐小说。这时候,我发现他们这是“玩真的了”。于是我就把8年来陆续写的材料整合在一起。写起来很顺,这部剧汇聚了我8年的“洪荒之力”。两年之内,我写完了30万字的小说,改写成60万字的电视剧本,还改编成话剧,共100万字。

  新京报:这部剧在审核方面要求严格吗?

  周梅森:以我过去的经验,这类政治题材的电视剧,审核是非常麻烦的。

  2002年开始,反腐作品出现带动了一大批写官场文学的,但相对庞杂混乱,等我做《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时,审核尺度很严格。我的两部剧审核过程中,都分别修改了八九百处,《绝对权力》差点就被毙了。

  所以,做《人民的名义》之前,我跟导演李路提前打了招呼,要做好删掉5集、改1000次的准备。但是,这一次非常棒,总局让专家们提意见,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

  官员们落马之后,如果能意识到自己为了金钱、利益而放弃操守,违背法律是不值得的事情,这样的忏悔才能打动我。

  以一个贪腐案件为由头,来写一个大省的政治生态。

  我在剧里写,H省委常委、省会城市市委书记的老婆收了别人三张卡。这是南京市浦口区反贪局的一个真实案例。

  新京报记者 付姗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