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今年2月,新京报小记者开启了“寻找年味之旅”主题采访。小记者随父母分赴祖国各地,细心找寻弥足珍贵的传统习俗,或成文、或绘表、或制作调查问卷,细细梳理着他们眼中的“年味”。以下呈现的就是部分新京报小记者的“年味寻访结果”。
■ 中国年味
豫南地区的春节
●过年地点:豫南
2017年农历新年,我随爸爸妈妈回到河南信阳奶奶家过年,再次体会到传统农历新年那种浓浓的年味。
在这里真正的新年是大年三十的中午,每家每户先贴对联,然后开始祭祀活动,由一家之主来张罗。按照传统,每家每户都会端上一个完整的猪头,猪头上面还插一根红色的筷子;然后端上十碗菜、三碗米饭、三杯茶、三杯酒;点燃三炷香、两对红蜡烛。一切摆好以后,就开始烧纸、放炮,非常热闹!
祭祀之后,家里最年长的老人给每个小朋友切一块猪头肉,让小朋友站在大树底下吃掉,据说新的一年会长得很高哟!我还吃了一块呢,希望今年我的个子长得高高的!
爸爸还告诉我,香不能断,蜡烛也要一直点着,直到初二晚上。从大年三十到初二晚上都是爸爸和大伯轮流守夜,据说这寓意着香火旺盛、绵延不断。
采写/新京报小记者 万子冉(海淀区民族小学)
“拉洋片”中品“年味儿”
●过年地点:北京
今年春节,“童兜庙会”上一位老艺人的拉洋片表演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叫李松林的退休老艺人,年轻时是电焊工,也做过木匠,放洋片的木箱,就是他自己做的。所谓拉洋片,就是在一个木箱子中挂上连环画,艺人边讲其中的故事边表演,有时还配上点小锣鼓。李松林退休后专门拜师学习了两年“拉洋片”,学成后便到全国各地演出,在旅游的同时挣点小钱。
李松林说,他唱的段子也都是自己编的词儿。他不仅脾气好,表演起来也幽默风趣。在为听众表演了一段“齐天大圣”的专场后,又随机唱了三段,段段精彩。但就这样,他还是谦虚地称自己仅仅“会唱几段”。李松林的出现,使热闹非凡的“童兜庙会”更增添了几分特别的“年味儿”。
采写/新京报小记者 吴菁楠(人大附小)
(下转D11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