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健康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1:健康周刊

保健食品宣传套路太深

借助名人造势、患者现身说法、“专家”推销是惯用伎俩,国家食药监总局近三年通报的72个保健食品虚假广告中,不乏昂立一号等知名品牌

2017年03月21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刚刚过去的3·15晚会上,不管是互动百科上的冒充保健食品案例,还是违法会销的倾情演绎,都将众人的眼光又聚焦到了保健食品的宣传上。

  新京报记者为此盘点国家食药监总局2015年至今发布的虚假宣传广告通告,其中涉及保健食品的有72个,一些产品还是“二进宫”,且不乏诸如昂立一号益生菌颗粒这样的知名品牌,有的产品虚假广告被查后仍能在网络上查到。

  “气管炎彻底好了”、“服用当天血压降低”……一直以来,这样的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不断被曝光,套路既深且杂,屡屡有消费者上当。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对新京报记者指出,保健食品产业的规模型企业能自律规范经营,但部分中小保健食品企业诚信意识淡薄,违法生产营销、虚假夸大宣传,误导公众消费,直接破坏了保健食品的整体信誉。特别是一些打“擦边球”的恶性营销,严重影响行业形象,破坏行业健康发展。

  昂立一号益生菌颗粒虚假宣传

  新京报记者在梳理中发现,保健食品虚假宣传乱象不仅仅是保健食品本身的问题,还有普通食品等冒充保健食品、宣称功能的问题,甚至有假冒伪劣产品。这其中不乏保健食品中的知名品牌,如“昂立一号”。

  去年12月29日,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健食品“昂立一号牌益生菌颗粒”因虚假宣传登上了国家食药监总局的黑榜,原因是该产品通过电视媒介发布虚假违法广告,宣称“没有任何副作用,保证缓解便秘、腹泻,吃一个月,腰围腿围就有改善”等。

  对于该通告,交大昂立对外解释,此事并非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所为,而是昂立一号牌益生菌颗粒的外地电视购物服务代理商上海灏耀实业有限公司2016年7月、8月在贵阳广播电视台播放的家有购物节目广告中涉嫌夸大宣传,该公司已被要求静屏2-6个月。交大昂立称,将进一步加强代理商的管理,必要时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然而,新京报记者发现,昂立一号牌益生菌颗粒电视购物虚假宣传广告不止这一个。3月20日,新京报记者以“昂立一号”为关键词,在百度搜索到一条来自优酷的“新昂立一号益生菌颗粒”的电视购物视频,这个名为“八点档电视购物”的节目中,“郑教授”称,“吃昂立一号牌益生菌颗粒后见效快、见效明显、见效持久,尤其是便秘严重者一天要吃两条……体弱多病的孩子容易感冒,也要及时补充。”

  随后,新京报记者又在优酷上搜索,发现湖南卫视快乐购中,一位曾经150斤的服用者用照片展示自己服用昂立一号益生菌颗粒后的身材变化:3个月后130斤,再坚持3个月,变成110斤,标准A4腰。

  资料显示,2014年,昂立1号牌益生菌颗粒全面上市,2016年4月25日,交大昂立披露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集资金不超过14.72亿元,募集的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昂立益生菌产业化项目、营销渠道建设及品牌推广项目等。

  “名人”、“专家”骗你的招数

  市场上究竟有哪些宣传手段让想购买保健食品的消费者防不胜防?新京报记者发现,借名人造势、打造养生讲座、塑造“养生专家”等都是一些企业常用的招数。

  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秘书长刘学聪指出,部分中小企业,诚信意识淡薄,违法生产营销、虚假夸大宣传,直接破坏了保健食品的整体信誉。

  招数1

  借名人造势,如请明星代言(新广告法实施前)或者是傍政界知名人士。

  3月20日,新京报记者发现,内蒙古彤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保健食品“彤辉牌罗布麻茶”官网宣传片中提到,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看上罗布麻茶,并以“知情人透露”的方式,直接指向了彤辉罗布麻茶。是否真有此事,新京报记者未得到证实。

  招数2

  用患者现身说法来证实产品功效。

  今年2月,共享健康网上一篇标明文章来源为健康网、佚名作者写的文章中,家住上海静安的65岁孙志服用上海泰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健食品康态胶囊半年后,“身体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返老还童现象,食欲大增,眼睛看东西非常明亮,药减了一大半,血压血糖平稳……”如今,这篇文章仍能在网上搜到。

  招数3

  在媒体上打造养生节目,让所谓的“专家”、“神医”忽悠消费者购买产品。

  购买过上海海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海维牌欣能胶囊的很多网友都提到了“宋一夫介绍”。据2014年的一篇报道显示,有长春商人举报“健康365”、“杏林好养生”等保健养生节目通过发布非法保健品广告,欺骗中老年人购买其代理的产品(包括海维牌欣能胶囊),而宋一夫正是这其中一些节目的主持人、不少中老年慢性病患者眼中的“神医”。

  招数4

  今年3·15晚会上被点名、深受广大中老年人喜欢的会议营销模式。

  销售人员用亲情模式打动老人掏钱购买,吸引消费者大量购买。这两类违法销售模式夸大产品功能、功效,很多是冒充保健食品的普通食品,误导消费者购买使用,并用严重高于产品价值的价格销售产品,使消费者利益受损。(下转D02版)

  详见D01-D02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