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一家之言】
非职业演员当然不是万能的。无论“颜值”,还是演技,他们或许没法驾驭商业类型片。不管是魏敏芝,还是孔维一,他们长大之后未必还适合演戏。但是,比起今天银幕上荧屏上众多面瘫派、抠像派的表演,我们又不得不说,《八月》《路边野餐》里的业余演员们,起码仍然能够让我们对“中国人演戏”这件事,继续保有尊敬和信任。
《八月》使用业余演员的方式,是侯孝贤“升级版”
电影大师侯孝贤特别钟爱“素人演员”。他觉得,比起天天混在片场不知昼夜的职业演员,素人的气色,才带有生活的真相和质感。
但他也清楚,非职业演员是不会演的,“只能做自己”。所以他的解决方案是,把摄影机放得远远的,再偷偷地开机,指导大家一遍遍“排练”,在该吃饭的时候吃饭、该闲聊的时候闲聊、该吵架的时候吵架。最后,侯孝贤和他的剪辑师廖庆松,再从“偷拍”到的素材里,截取那些吉光片羽的片段,钩缀出动人的画面。
“侯派”另一位干将贾樟柯,也是使用素人演员的高手。然而,出于种种原因——特别可能由于贾樟柯本人就中意某种“麻木的中国人”的意象,所以他的电影里,很多非职业演员的“扮相”无懈可击,其承担的戏份更是不可或缺,但多少还是显得过于木讷呆板了。造成这个局面,还是和侯孝贤要把摄影机拿开的理由一样——没有表演经验的人,镜头逼近时就会手足无措。
最新出炉的一部“金马最佳影片”《八月》,从生物谱系上看,显然应该归类到“侯孝贤科”:题材是一样的写实、细腻,结构是一样的散碎、诗意,情感是一样的恬淡、苍凉,而且,一样起用了大量的“素人”。
不过,《八月》的年轻导演张大磊使用非职业演员的办法,在某种意义上则是侯孝贤的升级改造版了,他也把自己的亲朋好友、七大姑八大姨请来“演自己”,但他并不藏起摄影机,而是勇敢地拍摄了很多中近景及特写,而这就需要大量的提前排演、现场调度及随机应变了。
《八月》里的出场角色有五十多人,有台词的就有二三十位。除了获得金马最佳新人奖、令人惊艳的11岁男孩孔维一,以及同样广受好评的“父亲”张晨之外,实际上,其他演员也都拿出了令人侧目的表演。比如,那位能让职工“下岗”的主任韩胖子(杜星饰),戏份极少,但他的每次出场都令人难忘:小人得志的嘴脸、暴躁市侩的性格,然而总归又不失一丝人情味,杜星对此的演绎妙到毫巅。一部电影,全员演技在线,并且统一在一种松弛的生活化风格之中,以今天的中国电影而论,非常罕见。
非职业演员让观众看到“中国人演戏”的尊严
起用非职业演员,在世界及中国影坛都不鲜见,张艺谋也曾拍出过著名的《一个都不能少》。不过,这始终是一项“文艺片工艺”,是一种可贵而有效、但并不唯一正确的影像美学。
尽管由于中国市场的快速膨胀,巨大的银幕数要求有相匹配的“节目数”,电影质量还远未尽如人意。但事实上,国产文艺片在最近一两年等到某种好时节。前有《路边野餐》《黑处有什么》,后有《八月》,都是明证。
不过,今天是一个影像泛滥又兼个性解放的时代了。即便还是“素人”,但年轻的一代显然并不那么害怕镜头了。非常巧合但也似乎有些必然,与《路边野餐》的导演毕赣一样,张大磊也从事过婚庆视频的拍摄,他们在和众多“素人”的互动中,找到了调度他们情绪、肢体和表情的有效办法。再加上摄影机的不断变小且变强,时代的赠予,让张大磊毕赣们有了比前辈更优越的条件,最起码,他们不用担心昂贵的胶片成本了。
毋庸置疑,非职业演员不是万能的。无论“颜值”,还是演技,他们都没法驾驭商业类型片,尤其是那些“非现实”“非当代”的古装片、犯罪片、喜剧片等等。不管是魏敏芝,还是孔维一,他们长大之后未必还适合演戏。但是,比起今天银幕上荧屏上众多小花、小鲜肉的面瘫派、抠像派的表演,我们又不得不说,《八月》《路边野餐》里的业余演员们,起码仍然能够让我们对“中国人演戏”这件事,继续保有尊敬和信任。
最好的事情应该是,《路边野餐》和《八月》这样的电影,还会继续悄悄地、不断地冒出来——甚至可能就是你主演的。
□徐元(影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