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三月底,我们来关注一下2017年英美的两个重要文学奖项——美国的“国际笔会/福克纳奖”和英国的“奥威尔奖”,前者旨在表彰新锐小说家的努力,后者则是对政治写作的鼓励。福克纳和奥尔威,代表了文学领域内虚构和非虚构的发力坐标。不过文学从来都没有边界,无论是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还是脱欧后的英国,文学总能越过高墙,为我们带来关于世界的思考。正如刚去世的《纽约书评》主编罗伯特·西尔维斯所说:“我仰慕有美丽心灵的伟大作家,并且对他们予以厚望,希望他们能给我们以启发。”
2017年国际笔会/福克纳奖决选名单公布
2017年国际笔会/福克纳奖近日公布了决选的五人名单。对美国小说家来说,获得国际笔会/福克纳奖是其文学创作生涯中的至高荣誉。“美国最大的同行评审奖”每年都会表彰最优秀的美国小说家。过去的获奖者包括唐·德里罗、菲利普·罗斯和安妮·普鲁。今年的五人名单中,有两位是美国移民。评委在声明中说:“这最终的五人名单,合在一起代表了今天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的价值观:美国小说不能被边境、高墙或法令所限制。”
国际笔会/福克纳基金协会的成立,得益于威廉·福克纳1949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奖金。该组织的慈善目标是“建立一个基金会,用于鼓励年轻小说家”。该奖的赢家将得到15000美元,而其余四人将每人得到5000美元。2017年的获奖者名单将于4月4日公布,以下是决选名单:
《灾难过后》(After Disasters) /作者:Viet Dinh
这部处女作小说描述了印度大地震后救援人员在灾难现场的处境,试图探索“男性主义、人性和英雄主义如何在灾难中杂糅”的复杂主题。
《拉萝斯》(LaRose)/作者: Louise Erdrich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和心碎的可怕故事,它唤醒了美国本土文化中的许多微妙之处。这也是一个充满挑衅意味的故事,思考正义的代价、人之悲伤和内疚的持久影响。
《你的拥有物》(What Belongs to You) /作者:Garth Greenwell
这本充满诗意的小说,探索“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界,作为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长名单入选书目,它巧妙地观察了人类的不安分和青春骚动是如何驱使人的社会活动的。
《看呀,梦想家》(Behold the Dreamers) /作者: Imbolo Mbue
讲述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夜,一对来自喀麦隆的夫妇搬到美国的故事。小说中寻求庇护的外来者面对狂热的资本主义国度,对美国梦的追寻令人惊心。
《你的心脏不过是拳头大小的一块肌肉》(Your Heart is a Muscle the Size of a Fist )/作者: Sunil Yapa
这部小说的背景是1999年西雅图世贸组织抵制冲突事件。透过多重视角,作者描绘了权力和人性相互作用下浮现的世相。
(来源:《芝加哥书评》,3月14日,原标题:Here Is the Fiction Shortlist for the 2017 PEN/Faulkner Award)
2017年奥威尔奖长名单“小说,新闻,足球,语言和风景”
2017年奥威尔政治写作大奖的入围作品长名单近日公布。入围作品共14部,分别涵盖了人类学、历史、政治和回忆录等体裁,这些作品没有统一主题,其中女作家娜奥米·阿尔德曼的反乌托邦小说《权力》(The Power)十分抢眼,它描绘了一个由女性统治的未来世界,作品通过置换性别的视角探讨了仇视女性的根源。
除娜奥米·阿尔德曼的《权力》外,还有三位女性的作品入围:海伦·皮尔森的《生命计划》(The Life Project)讲述了英国自1946年以来具有开创性的群体研究;爱尔兰修正主义历史学家露丝·达德利·爱德华兹的《七人》(The Seven)讲述了爱尔兰国家七位开国元勋的故事;索马里的作家希伯·沃德尔与安娜·沃顿合著的回忆录《割》(Cut)则反对了女性的割礼。
榜单上的历史书籍主题纷呈:比如《金融时报》首席外交评论员吉迪恩·拉赫曼的《东方化》(Easternisation)记录了全球权力向亚洲的转移;希尔斯伯勒惨案的幸存者艾伦·坦布尼的《阳光终至》(And The Sun Shines Now)讲述了那场英国足球灾难对足球运动的影响。
近几年英国社会政治状况的观察也在入围作品中体现:蒂姆·普曼的《倾力一战》(All Out War)记录了2016年英国脱欧的故事;JD·泰勒在骑自行车环游大不列颠岛之后,写下了《岛国故事》(Island Story)试图挖掘英国文化身份的其他维度;马克·汤普森的《话尽》(Enough Said)则展示了政治语言的演变。
本届奥威尔奖的评委认为,这14部作品“提供了一种看待英国和世界的清晰而冷静的视角”,“也从多方面反映了奥威尔文学的偏好:小说,新闻,足球,语言和风景”。入围短名单将于5月15日公布。
(来源:《卫报》,3月17日,原标题:Brexit, gun control and feminist science fiction on 2017 Orwell prize longlist)
逝者
《纽约书评》主编罗伯特·B·西尔维斯去世
2017年3月20日,《纽约书评》主编罗伯特·B·西尔维斯(Robert Silvers)去世,享年87岁。被《纽约》杂志称为“知识分子阶层的‘父’与‘母’”的罗伯特·B·西尔维斯和芭芭拉·爱泼斯坦(2006年去世),1963年创办了《纽约书评》,并一直致力于将其办成美国知识界最顶尖的文化刊物。五十多年来,这份传奇杂志刊发过哈维尔的《知识分子与权力》、苏珊·桑塔格的《论摄影》、萨义德与伯纳德·刘易斯关于东方主义的争论等,诺曼·梅勒、苏珊·桑塔格、索尔·贝娄乃至当红的扎迪·史密斯等作家都是它的撰稿人。
《巴黎评论》这样评价西尔维斯的去世:“想象一个没有他的世界,充满艰难和痛苦。他自始至终都在坚持的事业是一种不可复制的实验:创办一份让普通读者能理解的,且聚集了科学家、诗人、哲学家、小说家和政治家之思想精华的刊物。”
(资料来源:《卫报》《巴黎评论》,3月20日)
一周书情
非虚构
很多人梦想逃离现代生活,但多数人不会付诸行动。这本书是关于一个男人独自一人在缅因州的森林里隐居27年的真实故事。这个名叫克里斯托弗·奈特的男人将梦想变成了现实,他这么做并非是出于对世界的愤怒,而仅仅是因为更喜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
作者对主人公奈特进行了大量采访,试图找到这个年轻人选择隐居生活的答案。作为本周美国亚马逊网站上“通俗心理学研究”分类中排名第一的畅销书,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在这个让人疲惫却没有勇气逃离的现代社会,奈特的行为让我们了解了“在大自然中独处”并非幻想。
虚构
在社交网络时代,你每天用手机和某人联系的频率,决定了你和这个人的亲密程度,然而这样的亲密关系却让人失去真我。这本小说里充斥着家庭的秘密和爱恋:23岁的爱丽丝·黑尔离开英国前往纽约,在那里迷恋上日本女作家瑞子绯村。她发现,瑞子的生活和她有一种惊人的“平行关系”,她们俩简直就是“网络时代的双胞胎”。然而,在网络时代,两人的相遇从一开始就已注定。
这本书是作者的痛苦追问:在数字时代,我们该如何确立彼此之间的亲密?书里暗示,即使数字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依然不会放弃寻找数据背后那个隐藏的自我。所以这本书可以看做是人类的一种态度转变:我们终于愿意张开双臂,拥抱一个“科技的反乌托邦”未来。
本期天下版主持 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