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3:文娱新闻·追综问剧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3:文娱新闻·追综问剧

纪录片总导演余乐接受新京报采访,坦言“反思的内容”没有做太深入

有意把《航拍中国》做成合家欢

2017年03月27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航拍中国》镜头里的上海。
《航拍中国》镜头里的江西。
《航拍中国》镜头里的新疆。

  由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大型航拍纪录片《航拍中国》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日前播完了第一季,观众反馈良好。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该纪录片总导演余乐,他回应了观众关于《航拍中国》航拍镜头、配乐、旁白等方面的疑问。

  1 长镜头

  新京报:全程航拍,镜头会相对单一,用了哪些解决方法?

  余乐:我们观摩了大量全航拍纪录片。比如《看见台湾》、《俯瞰美国》。我们发现,长镜头带来连续单调的镜头,飞机一直在空中飞没有太大的变化,它甚至可能都不做推拉的变化,但其实随着飞行器不断行进不断有信息量新增进来,给观众带来很多信息量。

  而且,航拍不仅是我们这个片子的拍摄方式,还是我们“这双看见中国的眼睛”所在的位置,我们在片中会说飞行到了什么地方,不断强调这种飞行感。另外不能把航拍镜头做过短的分切,否则观众来不及分辨清楚场景,观看会非常辛苦。

  适当保持镜头的长度是这部全航拍纪录片的必要手段。

  2 喜闻乐见

  新京报:《航拍中国》使用了大量配乐,还有不少观众说旁白也很吸引人,在你看来音乐和旁白在《航拍中国》里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

  余乐:大家听到“航拍中国”,会觉得耗资巨大,那么这个片子出来给人第一感觉就应该是“高大上”的。但其实我们有意把片子控制在跟观众平视交流的基调上。

  这个片子非常具有家庭观看的可能性,那怎么去争取老人、中年人、小孩?让他们的观看变得轻松,而且喜闻乐见?让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去观看——我们正是从这种角度去考虑旁白、音乐的。

  音乐给观众制造很好的节奏变化,也打破了航拍镜头相对的单一性。旁白我们希望他不要像一个特别严肃专业的播音员,不要在电视机前给观众上课。

  当然我们的知识点非常丰富,而且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把知识点、信息量传播给观众,让他们看完以后能够有记忆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 波折

  新京报:很多风景都是有季节性的,摄制组在筹备和拍摄过程中做了哪些准备,有遇到波折吗?

  余乐:每个省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来的面貌特别不一样,尤其是北方的省份。在新疆和黑龙江这两个地方呈现得特别明显。

  我们安排拍摄的进度和周期要做大量功课。哪个季节能拍到什么样的风景我们都要有所了解。但有一些拍摄是在后期加入的。像黑龙江的镜泊湖,夏季去的时候,植被丰富、水流充沛;到冬季的时候会出现雾凇。在成片当中看到的那位老者,在冬季的镜泊湖跳水就是后期安排的。因为这个老者不管冬夏都会在镜泊湖跳水,我们夏季的时候也约过他,但那时候他正好受伤了。冬季的时候他又在湖边跳水,我们才拍摄成功了。

  4 好时代

  新京报:在你看来中国纪录片是不是进入了一个好时代?

  余乐:我想应该是进入好时代了。央视纪录频道成立以后,迎来了一波全新的势头,主要是制作上有国家的大力扶持,同时纪录片非常受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鼓励了更多人从事和坚持纪录片事业。因为做纪录片很辛苦费时,常常要超负荷工作。

  在国际市场上,纪录片的市场运作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是中国纪录片在市场上要跟国际接轨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

  5 遗憾

  新京报:第一季拍摄完成后,有哪些地方感到遗憾,或者是准备在第二季进行完善的部分?

  余乐:在最后的编辑阶段,挺痛苦的。每一个初剪都会超过50分钟的时长,有的八九十分钟,有的七八十分钟,得做取舍,拿掉了很多很不错的点,这是一个遗憾,没有办法在五十分钟呈现全部。

  每一个省我们现在没有做太深入的话题,或者说反思性的内容。假如说以后做电影版或者其他版本的时候,我觉得是可以考虑加入的。毕竟在一种体裁之下,不能什么都想要。不能既要大众的,又要哲思的。在这里面要有主次,得去抓重点。

  在做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都是中国的A面,比如说像片中的黑龙江大兴安岭,森林非常壮观,在解说词里没有延伸说这些都是再生林,在过去它们经过人为的砍伐和火灾,基本上都消失了,但经过几十年的种植恢复成了今天的样子。

  但片子中一些部分会天然地引起反思。比如漠河县有一小块被保留下来的原始森林,还有一个火灾纪念馆,我希望观众看到了能记住。虽然我们没有直接进行价值判断,但我想观众在看到美、看到伤痛、看到正确、看到错误的时候会有自己的判断,而且这个片子看完以后一定是能够去呼唤大众心中真善美的部分。

  采写/新京报实习生 陈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