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1:健康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1:健康周刊

上门医疗的风险与困惑(1)

新京报记者探访三家上门医疗O2O平台,V护到家、金牌护士平台上门输液不需处方

2017年03月28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创意图片/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失能化、空巢化、少子化等因素加剧了老年人对医疗服务、人工护理的需求,进而催生了上门医疗服务。

  新模式为用户带来新体验的同时,由于立法、监管、传统观念等影响,上门医疗的探索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在上月底,媒体报道称,医护到家的网约护士不看药品信息,未按规定配比稀释就为用户配药输液,结果造成用户心慌、耳鸣、畏寒等不适,上海卫计委认为护士签约网约平台涉嫌违规,已展开调查。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上门医疗服务的主要模式有O2O平台医护上门、商业资本开社区门诊推家庭医生制以及公立医院的家庭医生服务这3种。以上门输液为例,商业模式的家庭医生和公立社区医院的家庭医生都尽量避开此项服务,尤其是公立医院的社区医生不提供上门输液。而诸如医护到家、V护到家、金牌护士等O2O平台不仅可以提供,V护到家、金牌护士平台甚至不需要处方。

  上门医疗面临的风险和行业困惑,亟须关注。

  上门医疗模式1 O2O平台签约护士

  风险:监管护士行为是难点

  早在2015年,厦门的上门康复、广州的U护、北京的医护到家、V护到家等就开始了O2O上门医疗服务的探索。2016年,上海的E护通、北京的金牌护士、e护天使等也陆续切入市场,以O2O的分享经济模式,搭建平台,让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利用闲暇时间,满足用户多重上门需求。这些医疗O2O平台提供的服务切中百姓需求,如提供上门输液、打针、换药等。

  但分享经济为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隐患。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田红旗就曾指出,分享经济在很多领域遇到了立法和监管上的灰色或混沌区域。

  如何监管网约护士的线下行为,就是难点之一。今年2月27日,上海《新闻晨报》报道,医护到家APP网约护士在为用户王女士上门打美白针时,没要求提供处方和院外注射证明,也未询问身体状况等,甚至没看药瓶信息就开始配药扎针,导致王女士输液后用户出现心慌、耳鸣、发冷等症状,两个多小时才逐渐恢复正常。

  上海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护士与网约平台签约涉嫌违规,但网约护士的出现有其合理性,在法律和技术上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3月27日,医护到家对此回应称,在实际上门服务过程中,王女士并未向护士反映出现的症状。医护到家COO魏贵磊对新京报记者坦言,此前医护到家就有护士上门标准,但存在如何落地及监管的问题。法律相对滞后,目前平台增加了各类取证,还聘请了第三方监督。

  此事之后,医护到家在3月初发布了护士上门十步操作法,在原有的护士标准上增加了更详细的要求,同时还将增加现场录音等手段。(下转D02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