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观察
即便辉山乳业涉嫌财务造假手段高明,但20多家大型银行等债权人“被蒙蔽住的双眼”对如今风险的酿成也难辞其咎。
近日,辉山乳业成为资本市场“网红”。3月24日,在看似未有“先兆”的情况下,其股价由2.81港元跌至0.25港元,1小时内,辉山乳业市值蒸发322亿港元,公司紧急停牌。
当事各方声称对股价崩跌不知原因,然而如此巨幅跳水,果真就未有“先兆”吗?据媒体报道,就在股价暴跌前一日,辽宁省金融办组织召开关于辉山乳业债券工作会议,参加该会议的债权银行及其他债权机构共23家,要求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要抽贷。据财新报道,在债券工作会上,辉山乳业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杨凯承认,公司资金链已断裂。
上述信息虽未经相关机构回应,但辉山乳业的资金链问题似乎早有端倪。除国际做空机构浑水2016年对公司的财务造假调查外,据《新京报》27日报道,辉山乳业累计上市以来3个财年,资本开支达到106.67亿元,远超2013年在港上市时78亿元的募资额。另有媒体报道,辉山乳业对其2016年中报出现的流动负债巨额超过流动资产问题,给出的解释是“集团可无条件动用且未动用的银行贷款授信额度达49.85亿元,集团将有充足资金于报告期末起至少12个月履行其到期负债。”如此来看,辉山乳业似乎看见了融资却未见举债。
无论是浑水做空还是公司本身的财务数据,这些本可挽救的机会都被错过了。截至2016年12月31日,辉山乳业总资产341亿元,总负债217亿元。对比媒体此前披露债权人大会文件显示,杨凯透露公司资产共340亿元、合计负债418.82亿元来看,短短三个月内,公司总负债激增200多亿元。
三个月内激增200亿元负债,笔者以为至少有两个问题:一是浑水公司指责其财务造假被做实,此前或隐瞒负债或扩大资产;二是将负债融入的资金投入到了隐蔽项目上比如房地产等。
然而,资金链断裂尚属浅层问题,更深的疑点在于,420亿的庞大债务怎就可以搞到?企业23家债权人在对该公司贷款、放债时就没有详细地调查和了解吗?遑论这些债权人名单不乏大型银行,而地方性银行及农信社等都未能幸免。
踩雷规模几乎占据了中国上市银行的90%以上。为数众多大型银行落陷,令人惊愕的同时也着实让人反思。银行放贷之初是否已知公司资产负债率太高?若不知,为何在端倪渐起时没有发现?若已知,又为何选择了继续放贷?
事实上,即便辉山乳业扩张融资以及涉嫌财务造假的手段高明,但事件的形成是众多因素的合和产物。20多家大型银行等债权人“被蒙蔽住的双眼”对如今风险的酿成也难辞其咎。金融机构不仅自己踩了雷,也几乎把辉山乳业送上了不归路。
至此,有关部门对于20多家金融机构踩雷辉山乳业不仅应吸取教训,还需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开展进行彻底检查;并尽快启动追究贷款失职渎职责任,种种后续处理还有待进一步跟进。
□余丰慧(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