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把困难归咎原生家庭就能心安理得了吗

2017年03月3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心理嘀咕

  我们总将自己的人生困难和问题归因于原生家庭影响,但成年后的成长选择,远比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更重要。

  随着心理学知识的普及,人们也越来越熟悉和接受心理学的一些观念,并且用心理学的概念来理解和诠释生活现象。可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许多概念的提出以及研究的结论,有着其适用的界限,超出界限就可能蹈入荒谬。例如,目前社会上十分流行的“原生家庭”概念。

  所谓原生家庭,在心理学里指个体出生后与最初的父母组建的家庭,心理学有研究证实原生家庭对于个体的人格发展以及某些精神障碍的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但这个研究结论是有限的结论,是相对于其他影响变量而言的;而且,这个结论也是统计学的结论,对于个体未必具有指导意义。

  滥用原生家庭,是将错都推给父母

  但是,许多人生活中常常将“原生家庭”随意滥用。像在豆瓣社区里有个“父母皆祸害”的小组,不少组员就将自己的人生困难和问题不分青红皂白地归咎于父母。甚至有一些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也习惯于使用“原生家庭”来解释求助者报告的各种问题。

  客观而言,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确实是举足轻重的。例如,作为个体人格特质之一的依恋类型,最初主要就是从婴儿期的母婴互动奠定一生依恋模式的基础,这种人格特质主要影响到个体在亲密关系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安全感和反应模式。但是,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影响并不是全局性的,个体更多的人格特质受到成长过程中持续社会化作用的塑造和影响,学校、媒体、伙伴群体,甚至广告,这些林林总总的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同样不容小觑。

  当个体很轻易地将个人的问题归咎于“原生家庭”,实际上会带来一系列消极作用。首先,这种标签化的归因会使个体不再深入思考和发掘其他可能的深层次原因,因为什么问题都可以归咎到“原生家庭”——脾气不好,父母带来的;伴侣关系处理不好,父母带来的;懒惰、抑郁、沮丧等,父母带来的……其次,这种标签化的归因会削弱个体对自己成长问题的责任感,既然问题是父母带来的,那么不怪我,个体很大程度上可以就此心安理得。

  成年后的选择远比原生家庭影响重要

  事实上,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儿童期和青春期。进入成年期,个体面临着自己选择自身成长人生历程的情形,此后的人生轨迹和状态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父母。即每个人在成年后都有着来自原生家庭的种种烙印,但如何对待以及发展就取决于每个人自己的态度和选择。换言之,对成年人来说,成长是自己的事情,是自己的责任。

  由于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着趋利避害的本能,因此在面临成长中的难题或者困扰时,最自然的反应就是回避、否认或者退缩。因为直面问题,承担责任是一件麻烦事,能将其推卸掉就可以使自己轻松很多。因此,“原生家庭”就成为一些人推卸人生责任的挡箭牌:“不是我没有责任感,是小时候父母没给我养成好习惯”、“我现在不擅长与领导打交道,是因为从小父母就对我很粗暴”等。

  可是,要知道“成长”并不是到18岁就告一段落,而是持续终生的一个任务。成年后的成长选择,远比原生家庭对个体的影响更重要。这就好比,身高可能是由父母基因和早期养育决定了的,成年后你没有办法让自己变得更高一点,但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高却是成年后自己的选择,积极的态度就不会将人生际遇的跌宕归咎于“个子太矮”;但一旦将挫折,如事业受阻,交不到漂亮女朋友等问题轻松归咎于“个子太矮”,那么“个子太矮”就真的会成为人生发展的绊脚石。如果每个矮个子的人都消极地归因,而不去直面人生真正的问题,那么马云就不会有他的阿里帝国,潘长江就不会娶个漂亮媳妇。

  原生家庭的消极影响与“个子太矮”也大同小异,消极而轻松地将人生发展的困难归咎于原生家庭,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一个失败者。但换一个态度,把原生家庭的影响当作像身高一样的“条件”,那么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发展好未来的一生,就如同如何将一手不那么乐观的牌打出最好的结果。

  总之,归纳起来就一句话:成年人,不要总是将自己问题推给父母。

  □唐映红(心理学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