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书评周刊·新媒体

生活是迷途,是痛楚,也是芳原绿野

2017年04月0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扫一扫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落脚城市》
作者:道格·桑德斯
译者:陈信宏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年2月
《大国大城》
作者:陆铭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我们经常会陷入对一些问题的纠结中,比如:留下还是离开?此处还是新区?这些问题不会有正确答案,因此让人总是仿佛在迷途般的路口彷徨。又或许正因如此,我们才需要一些特别的日子,来暂时获得一个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在世间的生活。就像刚过去的一周,我们度过了清明节,也记住了4月2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死亡,不幸,思索这些最深的痛楚,有时会比幸福教给我们更多东西。

  当然,也总有些小事让人感到真切的快乐,比如与你们的相聚。读书常是一件孤单的事,但听到你们的声音,读到你们的才思,那片刻的愉悦足以让生命恰如芳原绿野。这,正是书评君坚持的意义。

  热点

  生活在何处

  北京?大理?留下还是逃离?

  “逃离北上广”还是“逃回北上广”,这已经成为一个持续性的话题。雾霾、交通、房价、教育……当我们被巨大的城市围困,我们想逃到小城;欲望、野心、抱负、机会.......当我们被内心的不满足诱惑,我们又想离家闯荡。两种心思,永远在来回拉扯。《留下还是离开,这不是一个问题》这篇推送,我们请来了书评君的老朋友、前媒体人涂涂来聊聊他的看法,他是“逃离”的践行者——一年前,他卖掉了北京的房子,辞去工作,搬家去了大理。

  但他并没讲逃离的利弊得失,而只是告诉我们,即便大理曾经是逃离北上广的人们可以选择的最好目的地之一,但这终究不过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而已,而生活,还是生活。真正重大的,是生活本身,至于生活在何处,说到底,都一样。人生不可能只有逃离,大理和北上广一样,需要的不是逃离,而是认真生活。

  雄安?深圳?新区为何令人兴奋?

  这一周,每个人都在被“雄安新区”刷屏。街头巷尾的热议,购房团的躁动,是这些年各地每有新区设立都经历过的兴奋。因为其规划定位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有了三十几年历史的“老新区”深圳也被重提。这座年轻的城市,如今跻身一线、比肩京沪。它何以这样成功?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原因?

  新京报书评周刊“十问”栏目对话学者陆铭,推送《每次设立新区,我们都很兴奋》。陆铭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谈深圳这座城市,在他看来,深圳的成功是政策的历史性作用,更受益于紧邻香港的位置和改革的共识。深圳的城市负担轻,基本上是一张白纸,塑造了“来了就是深圳人”这一开放、包容的现代城市文化。同时,我们还制作了《城市的发展,从来不像看起来那么光鲜亮丽》这份书单,以便对城市有更深切的思考和关注。

  思索另一面

  死去之后,尸骨灵魂何处安放?

  清明节那天,一早打开微信订阅号,就会看到满屏的追思和关于死亡的话题。但其实,这些动人的怀念,通常只是对生前一起生活过,也有着共同经历和记忆的已故亲人,也就是说,在“三世”最多“四世”的范围之内。更久远的亲人呢,只能被笼统地归入先人或祖先。然而,这些也曾有名有姓、有悲有喜地存在过的人,到头来到底哪去了?今天何以不得知他们的葬身地或其他记录?《坟墓下沉,时过境迁,祖先的尸骨和灵魂哪去了?》这篇推送,书评君和你们一起探寻从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尸骨和灵魂的命运踏上的不平等的漫长历程。

  曾经担心这个标题让人惊愕,但也很高兴看到有读者说: “我喜欢看这样的文字,周围很多朋友说悲观,我只是觉得这很真实……我们存在的所有证明在三代之后都会消失殆尽。但我却从这种想法中诡异地获得了生活下去的动力。”

  亲密关系遭遇自闭症的试炼

  4月2日世界自闭症关注日,我们在微信端推送了《让爱重生:自闭症家庭的应对、接纳与成长》这本书的书评,并再次细读这本书。这几年,对自闭症儿童与家庭的关注多了起来,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这份关注总带着同情的、美化的情绪,那它就仍然缺失真正的价值。自闭症本身和自闭症患者的家长都不需要美化,创伤就是创伤,痛苦就是痛苦。

  养育自闭症孩子所承受的长期压力,可以在亲密关系最薄弱的环节乘虚而入。“如果关系本来就脆弱且不稳定,那么自闭症、缺陷或其他特殊护理需要可能就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婚姻关系牢固的伴侣可能变得更加亲密、更加相爱”。——这绝不只对自闭症家庭有意义,自诩为“正常”的我们也同样能从中领悟到如何去爱。爱的意义是陪伴,家庭的情感维系在于对彼此的接纳与支持——而不是奋斗、前景和成功。很多时候,缺憾会比看上去的健康完美,更能教会我们何为幸福。

  逝者

  黄易:借武道窥天道

  4月5日,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黄易中风不治,在医院病逝,享年65岁。《寻秦记》《大唐双龙传》《大剑师传奇》《荆楚争雄记》《覆雨翻云》……这些小说曾在租书店、旧书摊、同学之间传阅。纷纷扰扰的江湖、花前月下的声色、天马行空的时空倒置,黄易笔下的江湖和情色,是众多七零后、八零后学生时代的枕边读物,是课桌里的秘密,是他们隐匿青春的共谋,构成了他们最难以磨灭的记忆。

  我们用《黄易走了,他的武侠可以与金庸的相提并论吗?》这篇文字纪念黄易先生。在“金庸之后再无武侠”的绝境之中,黄易另辟蹊径,他站在更为高远的地界,回望古人和今人,在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中寻觅突破,最终将生死轮回上升到“道”的高度,世间万物皆在此身。如今,一代侠者静悄悄地走了,他将一个浩瀚深邃的武侠之道留给世人,其中涵藏的,是他毕生的心血与对生死爱欲的参悟。

  栏目

  大家的约会在地铁上读书的爱意

  “在地铁上安静读一本书,会有人悄悄爱你”,上周的一周话题,大家聊得特别开心。只要不太挤,读书不扰人,但在地铁这个人来人往的公共空间里,读书好像也多了“公共”“表演”的属性——即便是无意的。大家都讲起了自己的故事,有认真读着法语书,被身边妈妈用来当案例教育孩子“学好英语,要不以后要花很多工夫才能补回来”的;有奇遇多多,跟老人家相谈甚欢的;有为了不让别人窥探自己读什么书只看kindle或者给书包书皮的;更有不少看到别人读着自己感兴趣的书,心下为之一动,很想搭讪却终于没有开口的……关于读书的话题总是让人会心一笑。所以,今天也来微信看看新的一周话题吧。

  他们这样读张枣

  书评君近期推出了一个新栏目——“试读报告”。我们为书评君的读者提供尚未开售的新书试读本,让大家抢先一步读到最新鲜、最难得的新书。第一期“试读报告”,我们选择的是诗人张枣的诗集《春秋来信》。

  当收到大家返回的报告,书评君特别欣慰。你们不仅真诚、热情、认真,而且各有各的才思,各有各的华彩。

  听风听雨过清明

  “FUN声”清明特辑,书评君邀请了FUN声群的六位小伙伴,各自为大家朗读一首他们心中与清明、逝去、思念相关的诗词。于是,我们听到了程颢的《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听到了吴文英的《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听到了余光中的“春天,遂想起江南”……在声音中感悟清明、逝去和思恋,还有青春。

  本期新媒体主持:新京报记者 李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