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下一篇

抵制做号江湖,平台不能坐视不管

2017年04月1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议论风生

  确认侵权行为后,平台不仅要对做号者进行删文、封号等处理,还要收回不当得利,切断做号者的利益链。

  在竞争日趋激烈、增长空间被瓜分殆尽的当下,如何稳定保持“10万+”的点击量让自媒体人操碎了心。据新京报报道,在光鲜的浏览数据背后,隐藏着一个鱼龙混杂的江湖。大量自媒体号由做号者把持,他们通过直接抄袭、拼凑洗稿、巧立标题等方式低成本地制造所谓爆款文。

  做号者劣币驱逐良币,口水化、重复性的内容充斥各个自媒体平台,看似欣欣向荣,实则缺乏增量,严重恶化了自媒体业界生态。

  自媒体平台也意识到了问题,有的提供举报抄袭的途径,有的引入第三方维权机构。然而,与庞大的做号江湖相比,维权力量过于渺小,让侵权做号者没有付出足够的代价,投机者蜂拥而至。

  无论是从自身长远利益出发,还是在法律和道义上考虑,平台都有义务加大对侵权自媒体号的打击力度,协助原创者追补损失。

  目前,各大平台普遍提供了抄袭举报渠道,但是,一方面举报依赖于原创者主动发现,另一方面需要后台人工审核,举报效率低下。在一天甚至数个工作日之后才完成对举报信息的处理,就算最后删除侵权的文章,侵权者的传播目的也已达到。在这个传播效果决胜于分秒之间的时代,被动的举报难以阻止行业生态的恶化。

  平台组建专门团队,或者引入第三方维权机构,让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可能是个好办法。当然,侵权问题的基数已很庞大,专业维权团队也要相应地扩大量级。维权不是公益慈善,如何构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需要各新媒体平台深入探索。

  惩处侵权者,光靠删文和封号还不够,还要让他们感到肉痛。做号者通过打赏、广告流量、原创补助等途径盈利,这些收益的很大一部分是由新媒体平台掌控的。确认侵权行为后,平台不仅要对做号者进行删文、封号等处理,还要收回不当得利,切断做号者的利益链。

  新媒体平台要认识到,其不可能靠给用户喂食大量垃圾内容,而获得美誉度和持久生命力。一些劣质内容闻着臭吃着香,短期来看它们确实会给平台带来流量增长,但如果没有优质内容或优质内容太少,平台终会营养不良,难以枝繁叶茂。所以,平台补贴原创内容,不应该是补贴劣质内容,更不该是盗版、侵权作品,而是那些真正有价值的原创内容。

  相关报道见A06-A07版

  □王钟的(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