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渝新欧”国际铁路通关等模式创新,重庆瞄准建设国际物流枢纽,内陆重庆正成为中国西向开放前沿
| ||
|
今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在北京举行。这是“一带一路”提出3年多来最高规格的论坛活动,也是今年我国重要的主场外交活动。
近日,新京报记者带你探访“一带一路”上的重点城市,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3年多来,给当地经济、民生带来哪些机遇和变化。
一颗咖啡豆都不生产的重庆,正在逐渐成为咖啡的国际集散中心。
去年6月,重庆咖啡交易中心开业。至今未满一年的时间,该中心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咖啡电子交易平台。
缘何地处内陆的重庆可以撬动全球市场?在其背后的诸多原因中,最重要的或许便是依托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以下简称“渝新欧”),搭上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快车。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重庆瞄准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专家分析认为,将会有更多产品在重庆集散,使其成为欧洲货物在亚洲的集散地,跨境贸易将促进重庆跨境金融的繁荣。
一豆不产的咖啡交易中心
不产一粒咖啡豆的重庆,在发展咖啡国际集散中心的路径上越发清晰。
去年6月15日,重庆咖啡交易中心开业。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已累计实现咖啡现货交易额52.68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的咖啡电子交易平台。
开业不到一年就有如此规模,解析其快速发展的原因,背后的关键词就是“渝新欧”。
“渝新欧”铁路,从重庆出发,经新疆出境,穿越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抵达德国杜伊斯堡。2011年重庆首发,揭开了国内陆续开通欧洲班列的序幕。如今,渝新欧已经成为连通欧亚大陆的重要物流通道。
2015年6月,时任重庆市长黄奇帆接受采访时介绍,“重庆搞世界级的电子产品基地,40%的产品要运到欧洲,从重庆运到广东,再从广东坐船到欧洲,差不多要一个半月甚至两个月时间,不仅消耗时间,还有到沿海2000多公里铁路,然后再加上2万公里海路的运费,这个划不来。”
从地理位置上看,重庆地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上。咖啡交易中心则以重庆为核心,将云南、东南亚、南亚等主要咖啡产区和欧洲市场连接在一起,形成对全球咖啡产业的辐射和集聚。
重庆咖啡交易中心总经理彭德介绍,重庆向东是长江黄金水道;向西则是“渝新欧”国际大通道。这条大通道的形成,改变了国际咖啡贸易的传统格局。
他表示,重庆紧邻咖啡生产大省云南和占世界咖啡产量1/3的东南亚地区,借助东盟国际公路物流大通道,可以联通咖啡原材料境外供应方越南。咖啡豆原材料抵达重庆后,可由“渝新欧”直达咖啡的主要消费市场欧洲腹地,这比江海联运节省30天,比空运便宜了4/5。
荷兰驻渝总领馆农业助理胡玺喆对新京报记者解释,“渝新欧”的终点站在德国的杜伊斯堡,杜伊斯堡位于荷兰和德国的边境。由于西欧的公路和内河运输非常发达,咖啡豆等产品到了欧洲后转运非常方便。
他认为,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和“渝新欧”国际大通道,重庆把东南亚和欧洲联系在了一起,把生产和消费连接到了一起,成为从东南亚到欧洲的中转点。此举将帮助产自中国云南和东南亚的咖啡豆打开欧洲的市场。
目前,重庆咖啡交易中心计划在荷兰设立一个办公室做代表处来开展前期业务。
“渝新欧”大通道上的创新
“渝新欧”线路的开通,使得我国西向开放的战略有了便捷的、安全的通道,改变了过去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几年前,“渝新欧”的集装箱里的货物还只是笔记本电脑。数据显示,重庆是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全球每3台电脑中就有1台产自重庆。
重庆经信委副主任杨丽琼回忆,为了打造内陆开放的高地,几年前重庆市引进了惠普等建立生产基地。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么把货物运出去?
“当时,我们多方讨论的结果是打通一条通向西欧的联运大通道。”杨丽琼说,在把这个想法汇报给原铁道部及海关总署后,得到了理解和支持。随后,重庆又把“渝新欧”沿线各国海关部门多次邀请到重庆召开会议,探索可行性。
然而,摆在重庆面前的难题,既有技术层面挑战,还有制度上的壁垒。
开通“渝新欧”的本意是把重庆生产的笔记本电脑运出去,然而“渝新欧”全程1万多公里,温差最大可达70℃,这让电子产品难以承受。
为了破解这个问题,重庆组织多家科研机构研发,最终以保温箱的方式对货物进行保护,解决了“渝新欧”冬季运输电子产品的问题。
对重庆市而言,比起技术难题,突破现行制度进行创新更加困难。
“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全长11179公里。从中国出境后,要经过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最后到德国的杜伊斯堡。按照以往的制度,货物每到一个国家海关后都需要开箱检查。对于运输客户而言,这会增加时间成本,甚至增加货损。
对此,重庆实施签署了“安智贸”协议,即“渝新欧”实现了沿途海关监管互认: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货物在重庆海关申报后查验放行,到其余五个国家都可以放行。
货物途经多国,如何让大家都参与进来?杨丽琼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与沿线各国的铁路部门联合组建了一家运输公司,使得货物在每个国家都有股东,将沿线国家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全线无缝连接。
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张波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渝新欧”线路的开通,使得我国西向开放的战略有了便捷的、安全的通道,改变了过去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目前,我国各地中欧班列有十几条,基本上是按照“渝新欧”创建的模式在运行。“渝新欧”的经验对促进中国西向开放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他同时指出,“渝新欧”等中欧班列建设的核心并不是线路问题,而是制度创新问题。“渝新欧”解决了通关便利性的问题,改变了以往沿线各国海关分头管理的局面,打通了铁路运行的制度性障碍。
制度创新延续至更大范围
由于重庆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位置,市场容量有限,这逼迫着重庆进行改革,制度创新是重庆发展中的核心动力。
在重庆,类似在“渝新欧”发展中的制度创新还在继续。
中国内河最大枢纽港果园港,是重庆建设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重要载体。据新华社报道,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调研重庆时曾到果园港考察。看到港口设施齐备,已初具规模,他说“这里大有希望”。
从地理上看,果园港向西可通过“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连接大西北、中亚及欧洲地区,向东通过长江实现江海联运,向南、向北可通过高速公路和铁路实现对内陆地区货物的聚集和辐射。
重庆港务物流集团副总经理黄继表示,正在进行把果园港作为开放口岸的申报工作,目前已经将规划上报国家有关部委,预计今年上半年有批复。
根据该规划,今后果园港发展的一大亮点便是将“渝新欧”的始发点提前至果园港,这意味着货物从长江下游运送至该港口后,可直接上中欧班列。
黄继解释说,目前从长江下游运送来的货物需要重新换装,再通过公路运输抵达50公里外的“渝新欧”铁路起点,并且再次装箱。如果在果园港直接换装,每个集装箱的物流成本可省1000元。
他表示,下一步果园港需要完善监管政策,也做到“一次清关,全线放行”。目前铁路已经设计好,正在制定涉及海关的配套政策。如果建成,这里将是内陆第一个开放港口。
参与果园港建设,黄继对制度创新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感慨颇深。
他说,长期以来,地处内陆位置是重庆发展的短板。但是国家把重庆定位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接点后,地理位置从短板变成了优势,重庆形成了物流大通道的节点。
“在把劣势变为优势的过程中,重庆离不开制度创新。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在一定的框架内,探索如何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促进了监管模式的创新”。
重庆社科院副院长张波认为,制度与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以对外开放来倒逼改革,以改革来促进开放。由于重庆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位置,市场容量有限,这逼迫着重庆进行改革,制度创新是重庆发展中的核心动力。
声音
一带一路,让中国和欧洲距离大大拉近,不仅仅是物流成本的降低,同时也是增进交流和理解的通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我的计划是在重庆建立一所足球学校,定期举办足球夏令营,把先进的青训体系引入中国,好消息是意大利足球在中国很受欢迎,尤其是马塞洛·里皮担任中国国家队主教练正在取得成功,很多意大利球员开始来中超联赛效力。
——柯西梦(Simone Crespi) 重庆壹思特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营销官
■ 对话
“一带一路助产业转型升级”
新京报:请用一句话介绍重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角色及定位?
杨昌学(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重庆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两大战略的联接点。
新京报:近年来,重庆经济稳增长引起国内外关注。“一带一路”建设对重庆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杨昌学:这对重庆扩大开放、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带来巨大的影响。比如,通过创新,使得重庆的产业发展更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强了核心竞争力。目前,重庆已经提出了要发展“十大战略型新兴制造业”和“十大战略型新兴服务业”等。
新京报:国家设立重庆自贸区,对“一带一路”建设有什么助推作用?
杨昌学:自贸区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在贸易方面享受国际贸易的便利化;二是在通过自贸区在制度方面的探索,使得现有的体制机制更适应国际规则,更便于在“一带一路”发展中融合。如果原来的体制机制存在障碍的话,那么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可能会出现不适应,通过在自贸区进行制度创新,将更符合对外开放的需要。
新京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重庆的优势是什么?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杨昌学: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重庆已经有了一些优势,如“渝新欧”国际联运大通道,以及在重庆进行的制度探索和创新。新时期,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不再是传统的模式。比如,随着当下信息化的发展,重庆在地理位置上“不靠海不沿边”的相对劣势被消除,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用,如建设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重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也要看到,重庆地处内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交通上也有薄弱环节,还不能完全适应“一带一路”的建设,尤其是人才以及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还有短板。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方面,重庆已经做了全面的部署,补短板将是未来的重点工作之一。
A10-11版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