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9:书评周刊·天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9:书评周刊·天下

与普利策奖的第101次相遇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马修·德斯蒙德与《驱逐:美国城市的贫困与利益》。

  美国东部时间4月10日下午3点,2017年度第101届普利策新闻奖在纽约揭晓。评选委员会负责人迈克·普赖德(Mike Pride)在哥伦比亚大学宣布了包括普利策14项新闻类奖和7项文学艺术奖在内的21个奖项的得主。其中,新闻类“公共服务奖”(Public Service)将被授予普利策金质奖章;其他类别的奖项除颁发获奖证书之外,还将得到15000美元的现金奖励。

  1917年,普利策奖根据美国报业巨头、匈牙利裔美国人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的遗愿最初设立,至今已逾百年。评选结果一般在4月宣布,每年颁发一次,现已成为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被称作“新闻界的诺贝尔奖”,也被公认为行业标杆和典范。

  百年普利策,不变其内核。在新闻行业经历剧变的时代,普利策奖仍然不断执著于引导并激励出色的调查报道,有深度的内容解读和高质量的评论作品,实乃“业界良心”。近年来,随着数字化媒体对传统行业的不断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屡屡听到传统报业、老牌杂志接连破产倒闭的消息。然而,纵观今年普利策新闻获奖作品,我们还是能看到《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美国众多老牌传统媒体长期驻守在新闻第一线,他们在独立深入原创调查报道中所呈现的勇气和努力,或为同处在转型困境中的我们提供良好的范例。本期天下版主持/新京报记者 李佳钰

  坚守

  以新闻的形式,实现公共服务的目的

  作为普利策新闻奖中分量最重的,并唯一被授予金质奖章的“公共服务奖”,每年都是普利策奖开场的重头戏。对公共事务的独立调查,对社会问题的揭露分析,一直以来都是普利策奖青睐的主题。“公共服务奖”的设立正是寄望于倡导新闻报道所承载的公共服务属性,以舆论监督的形式,实现完善公共服务的目的。

  以近几年荣获“公共服务奖”的报道为例,其中既覆盖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揭露涉及国家整体安全的政界丑闻,比如,2014年《卫报》美国版(The Guardian US)和《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针对斯诺登“棱镜门”事件所作出的权威且深入的报道;也聚焦地方性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比如,2015年由地方小报《查尔斯顿信使邮报》(The Post and Courier, Charleston, SC)制作的关于南卡罗来纳州家庭暴力和针对女性暴力致死事件的调查性报道。

  今年的普利策公共服务奖由《纽约每日新闻》(New York Daily News)和非营利新闻调查网站ProPublica共同摘得,主要基于记者萨拉·莱丽(Sarah Ryley)做出的大量工作,他们的系列报道揭露了纽约警方滥用职权,以消除妨碍的名义强力驱逐数百名公民,致其流离失所,而其中大部分受驱逐的又都是贫穷的少数族裔。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这一报道的后续影响不仅在于敦促纽约市议会召开听证会,并推动当地立法和补救措施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更在于新闻人在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行使媒体权利,承担公共职责,试图调解美国当下不断扩大的社会分歧。只有通过不断逼问寻求事实真相,才有可能为美国国内日益紧张的警民关系对立、族裔冲突升级等社会矛盾的逐步化解和消弭,提供更为透明和宽松的环境和背景。

  拓新

  不断拓展优质新闻报道的可能性

  此次《纽约每日新闻》和ProPublica的通力合作,从另一方面印证了新旧媒体融合的可能性。新兴平台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终结,相反,如果互相借力、寻求互补,很有可能达成双赢。

  专攻调查性报道的非盈利网站ProPublica今年已是第四次斩获普利策奖,前三次分别在2010年、2011年和2016年。2010年,ProPublica记者谢莉·芬克(Sheri Fink)围绕“卡特里娜”飓风过后洪水肆虐之时,新奥尔良一家医院对病人实施安乐死作出的长篇报道,与《纽约时报杂志》共同分享新闻调查报道奖,这也是普利策历史上独立的网络媒体首次问鼎。因为直到2009年普利策所有奖项才开始扩大评选范围,首度允许网络媒体参评。

  去年,纸质杂志和电子杂志也首次被普利策新闻奖纳入评选范围之列,久负盛名的《纽约客》杂志(The New Yorker)去年一登场就将“特稿奖”(Feature Writing)和“批评奖”(Criticism)收入囊中,足见其实力。今年的批评奖也继续被《纽约客》拿下,因希尔顿·奥斯(Hilton Als)“大胆而富有原创性的评论,将舞台剧置于真实世界的文化背景中予以考量,尤其展现出性别、性向和种族之间的背景转换”。

  可以看到,为了鼓励创作出更好更优质的新闻报道,普利策新闻奖不断接纳新兴的媒介和平台,并鼓励和支持多元的报道形式。今年摘得普利策国内报道奖的《华盛顿邮报》记者戴维·A·法伦索尔德(David A. Fahrenthold),在处理关于特朗普基金会违法违规行为的质疑报道中,就被评价为“创造了一种透明的新闻报道模式”。他把所有曾经在公开报道里涉及特朗普及其基金会捐款的慈善项目和组织,按顺序密密麻麻地抄写在笔记本上,一个个打电话去核实,询问对方是否收到过特朗普个人或其基金会的资助,并将对方的回应如实标注在后。他把这些核实记录的照片发到推特上,公布调查进展情况,并时不时@一下特朗普本人。

  特朗普两个月前公开向各大知名媒体开炮,指责其是“全美国人民的敌人”,可见他对此怨气不少。然而,如此位高权重的普利策奖仍把大奖授予法伦索尔德,其实是对特朗普对媒体宣战的一个有力的回击和抗议。今年获奖名单中关于美国大选的议题也占据相当的比例,其中,“评论奖”(Commentary)被授予《华尔街日报》专栏作家佩吉·努南(Peggy Noonan),表彰她在美国最为分裂的竞选活动期间,通过对美国大选一系列的深入分析,把读者和美国人共同分享的价值和德性紧紧联系起来。努南曾在政治、宗教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发表过十余本著作,也曾担任前美国总统里根的特别助理和讲稿撰写者。“国际奖”被授予《纽约时报》全体职员,表彰他们在曝光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海外势力的努力,也从侧面呼应了俄罗斯干涉美国大选的传言。

  文学艺术奖

  《地下铁路》《驱逐》与《天使之骨》

  科尔森·怀特黑德(Colson Whitehead)的《地下铁路》(The Underground Railroad)并无太多悬念地摘得普利策小说奖,至此,这本书已成为包揽美国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两大奖项的最大赢家。为了逃亡,少女科拉通过秘密的地下铁道,一路向北,奔向从未到过的地方。斯蒂芬·金评价说,这是一个“有关逃亡、奉献、拯救的绝佳故事”。

  非虚构奖颁给了哈佛大学社会学家马修·德斯蒙德(Matthew Desmond)的《驱逐:美国城市的贫穷与利益》(Evicted:Poverty and Profit in the American City)。为了了解城市贫民的生活,他特意搬到密尔沃基南部最贫穷的居住区,深入到其中进行田野调查。德斯蒙德试图在这本书里展示,今天,驱逐变得越来越平常,这也是美国社会生活中面临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另外,此次普利策文学艺术奖中也出现了华人面孔,其中音乐奖颁给了旅美华人青年作曲家杜韵的歌剧作品《天使之骨》(Angel's Bone),曾于2016年1月6日在纽约3LD艺术与技术中心举办的“原型艺术节”上首演。杜韵出生并成长于上海,目前常住纽约,是作曲家、多种乐器演奏家、表演艺术家、新音乐的积极倡导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