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热潮退去,留下思考

2017年04月15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扫一扫关注
新京报书评周刊

  本期我们的新媒体推送围绕着近期的各种热点展开。既跟大家聊了聊热播剧《人民的名义》,也跟毕业季的学生们聊了聊毕业论文,还跟王小波的书迷们共同纪念了他的逝世二十周年……

  循环往复,我们的生活里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热闹。但好在,热潮退去,我们总会留下宝贵的思考。

  

  热点

  论《人民的名义》:我们不再需要青天大老爷

  最近,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多火,已经不需要书评君多说了。它为什么这么火?也早有无数媒体、自媒体分析过了,比如“尺度”的突破、反腐剧十年的断档期、演技的可靠、人物的复杂……都对。

  我们在这篇推送中想说的主要是一个现象——《人民的名义》里,关于“贪官”以及“谁是贪官”的戏份越来越好看,正义一方的戏却时常显得有些寡淡,往常常见的“高大全”的好官形象,变得弱了。“好官”让戏份给“贪官”,合理吗?合情吗?书评君倒认为这是一件好事。

  美联航事件被刷屏,为何香港快运类似事件无人问津?

  我们都已经习惯了这些互联网上不时出现的舆论热点。但你有没有注意过:很类似的两个事情,引起的舆论热度与关注度并不相同。美联航驱赶乘客的新闻将美联航推上了风口浪尖,但网友翻出了1月29日香港快运航空一架飞往宁波的飞机上,同样发生过强制让最晚上飞机的乘客下机事件,却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互联网时代,到底是谁在掌握着社交媒体的话语权?除了传播介质决定的事件是否具有足够视觉冲击力、扩散手段等因素,由谁来发声,也起着重要作用。这提示我们,社交媒体并不是平等的,在网络世界上同样存在着阶层和权力的分别。比如,城市网民天天在网上发现、创造议题,而农村大部分的事情在网络上不见踪迹,只有少数极具冲突性的事件才能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这正是网络时代的数字鸿沟。而要弥合这一鸿沟,我们首先最需要的,是必须要认识到它的存在。

  书单

  美军突袭叙利亚,我们应如何理解中东?

  当地时间2017年4月7日凌晨,巡弋于地中海东部的美国导弹驱逐舰“罗斯”号和“波特”号向叙利亚政府军控制下的伊德利卜省汗谢洪空军基地发射了59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摧毁了该基地的大部分跑道、机库储油罐。美国军方宣称,此举是为了报复3天前发生在当地的疑似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去年阿勒颇之战落幕以来一度陷入沉寂的叙利亚局势,因此再生变数,引发了广泛关注。

  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至今,累计已经造成40余万武装人员和平民身亡,760万人流离失所,超过480万难民涌入其他国家,成为这个时代涉及国家最多、整体影响最大的国际事件之一。内战爆发的深层原因何在?叙利亚具有何种历史和地理重要性?战火肆虐下的叙利亚人的生存境况如何?在这篇推送中,书评君精选了十本书,或许有助于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读者进一步研究。

  观察

  很不幸,这仍是一个女性处境日益艰难的时代

  “家庭主妇”这个词,正在经历着微妙的变化。一方面,随着中产阶层的形成与巩固,大家对家庭、育儿越来越重视,“家庭主妇”承载着某些时髦、科学、有闲阶层的意蕴;另一方面,公共舆论中对一个完美的“当代新女性”的想象一定包含着经济独立、情感独立。

  对女性“独立之美”的重视,早已深入人心,甚至已经被收编为一种新型的男性审美观念,成为性魅力的一部分。两种力量互相拉扯,但本质上却是难以兼得的:有多少全职家庭主妇能实现完全的经济独立?书评君用这篇推送,关注着那些左奔右突之中的女性,她们都在不停地挣扎与矛盾中试图取得两者的平衡。但是,如若现状不产生根本改变,能做到两手都抓、两手都硬的女性,毕竟只能是极少数。如此压力之下,女性处境将日益艰难。

  纠结的毕业论文到底有什么用?

  四月是踏青的好时节,但这些或许都和毕业生们无缘了。想要放松,毕业论文写了多少字了?格式改好了吗?没有毕业的,从学长学姐身上看见自己的明天,已毕业的,那一段熬夜查文献、码字的时光可能不堪回首,有焦虑、熬夜、乏味,也有痛苦、挣扎。然而,等你纠结了数月的稿子终于出炉,又有多长的答辩时间?你的思维是否因此变得广阔和深刻?

  我们的“十问”栏目一直在寻找时代的真诚学者,请他们在十组对话中同我们的迷思相遇。在这篇推送中,我们请来了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聊聊毕业论文相关的那些事儿。学术论文的撰写,从“参考文献”到格式,都有其严格的基本规范,但这些规范在他看来,到了我们身上往往演变成了一种形式至上的主义。

  纪念

  王小波逝世二十年:

  从反叛天才到“撩妹高手”

  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他生前以“沉默的大多数”自诩,警惕“喧嚣的话语圈子”。死后,“话语圈子”对他的纪念却沸腾了整整十年,且牵引了穿越二十年的王小波畅销史。

  我们在这篇推送中,回望了王小波的“身后之名”。它是在归类贴标式的接纳、认同明晰的追捧、及其后数不胜数的致敬之作中迎来的——这多少淹没了王小波作品本身的独特与复杂性。第一个十年里,人们先是惊呼一位过早陨落的天才,又忙不迭地为之附上“崇尚理性”、“自由主义分子”等近乎盖棺的封贴。自由主义与文化左翼,都争夺对王小波的诠释权。第二个十年里,王式幽默早已作为话语套路席卷中文世界,成了段子手的标配。再往后,王小波又成为新一代网友眼中的“金句小王子”与“撩妹高手”。

  王小波的接受史是个有趣的文化悖论,它映衬出中国上世纪90年代至今“历史的跑道”是如何转轨了。在记忆与遗忘的二十年间,“历史”悄然改写并被我们再度辨识。而在今天,或许是时候应该以阅读严肃作家的方式重读王小波了。

  栏目

  我不怎么喜欢“两个黄鹂鸣翠柳”

  我们的老杜写起春天可谓一发不可收拾,而且每首都各有韵味,细细品来,只能感叹,诗圣实在是厉害,他这是要把“春天”写尽啊!我们在这篇推送中继续跟大家读杜甫,同样由著名诗评家江弱水为我们主持。

  这一次,我们来看看杜甫是怎么写“酒”的。我们知道,李白与酒密不可分,但老杜也是爱酒的,而且,他笔下的酒跟李白写的可大相径庭。此外,在“俗雅兼顾”这一点上,除了莎士比亚能做到,再有就是老杜了。

  《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是“细说”还是“戏说”?

  阅读评审团是书评君推出的新栏目,邀请大家一起阅读同一本书。本期的评审书目是《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评审们依然保持着高效作风,在两周时间里完成了阅读并给出了角度各异的评价。有读者认为白先勇对《红楼梦》解得切,也有读者调侃“幸亏不是我花钱买的这本书”。

  不论如何,我们的栏目宗旨就是鼓励大家坦诚交流读书感想。所以,如果你有兴趣,欢迎你来加入我们的“阅读评审团”。

  本期新媒体主持:新京报记者 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