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2:特别报道

陕西:现代农业正踏着新丝路“走出去”

古丝绸之路引进了西域葡萄等农作物,如今陕西农业正展开产业、科技、人才等全方位国际合作

2017年04月19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4月14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泰国留学生乐今展示她在中国旅游的图片。她的梦想是“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吃上更便宜的优质泰国米”。
4月13日,航拍的西安港——丝绸之路上的无“水”之“港”。
扫码一图看懂陕西与“一带一路”。

  两千多年前,汉代张骞出使西域,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葡萄、苜蓿等农作物。如今,在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当地农业正踏着新丝路“走出去”。

  两千多年来,丝绸之路上驼铃声声、舟楫相望。如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在农业技术、人才和产业上的合作正日趋深入。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来自中亚的学生们正在学习旱区灌溉技术,学成后将回到他们的祖国学以致用;在西安,当地的粮油加工企业已在哈萨克斯坦建立了工厂,采购当地原料,聘用当地人;在杨凌农业示范区,跨国共建的合作园区已在多个国家布局。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

  有专家分析认为,农业“走出去”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省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推动陕西省农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全球农业资源配置和竞争,是促进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发展方式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涉农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要求。

  产业走出去

  陕西企业境外建厂,为当地农民增收

  “一带一路”带去了新的技术和服务,有助于当地人就业,还能增加当地的税收。

  西安爱菊粮油公司是一家成立80多年的“老字号”。在这几年间,已经实现了从国外进口菜籽到出国建加工园的转变,实现了从“引进来”变为“走出去”。

  今年1月,该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北哈州的农产品加工园区一期建成投产。一期工程为油脂加工厂,使用哈萨克斯坦当地的原材料加工生产食用油,年处理菜籽30万吨,是目前该国境内最大的油脂加工项目。

  谈及“走出去”的动因,爱菊集团董事长贾合义解释说,西安市居民消费中,50%的小麦、100%的大米和油脂需要从外地调入,每年主要粮食缺口在85万吨左右。而哈萨克斯坦国土面积272万平方公里,人口只有1700万,这意味着当地的面积是13个陕西省那么大,人口却只有陕西省的一半,土地大量闲置。过去,哈萨克斯坦过于依赖能源出口,然而经过近几年的经济危机后,哈国也在力图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工业。

  刀仁,哈萨克斯坦人,曾在山东大学学习中文,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生活了9年。如今他是西安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加工园项目的负责人。

  他说,北哈州经济相对落后,该农产品加工园带去了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这对当地的老百姓是有利的,由于种植小麦和菜籽的成本与投入相差不多,而产出带来的经济价值上,小麦卖出去的价格要相对降低。

  刀仁说,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在当地采购原料,这增加了当地农业从业者的收入。该工业园在当地招聘雇员,直接带动300人就业,生产的产品如果出口到中国或欧洲,又可给当地增加税收。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新疆往西,第一个国家就是哈萨克斯坦。刀仁说,“一带一路”带去了新的技术和服务,受益于“一带一路”,“我们的国家会有很多发展机会”。

  科技走出去

  高校助力中亚国家,破解旱区农业难题

  在古丝绸之路的农业交流上,中国从外引进农作物;而在当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中国的高校则在向外输出农业科学技术。

  丝绸之路沿线多个国家,和中国西北地区一样,同属干旱、半干旱地带。这意味着,它们的气候条件、生态环境、动植物适应性非常相似,农业发展有着相同的科技需求。

  基于这样的背景,在旱区农作物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动出击,正在推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设20个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

  去年11月,来自丝绸之路沿线12个国家的59所涉农大学和科研机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正式成立了“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

  联盟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学、科研机构自愿加入的非政府、非盈利开放性、国际化多边合作平台,旨在推动成员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人文交流、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促进沿线各国农业教育科技深度交流、共赢发展。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孙其信认为,过去是“请进来”的国际化,今后是“走出去”的国际化,这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联盟的成立,是学校从“请进来”到“走出去”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单卫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研究马铃薯病害的知名专家。在过去的半年内,他已去过哈萨克斯坦进行学术交流,第3次行程也即将开始。

  单卫星认为,“农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我国在旱作农业的灌溉和育种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此外,中亚也是马铃薯的重要产地。如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等高校非常重视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科研成就。

  去年9月,单卫星和校长孙其信一同前往哈萨克斯坦国立农业大学签订了全面的合作协议,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和技术研究等。

  人才交流服务

  为“一带一路”多国培养留学生

  除了产业和科技的合作,在人才培养上,来陕西就读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占比不断增加,为其将来回国发展打下基础。

  2016年3月28日,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教授OSAMA MOHAMAD(中文名:金山),受到了正在埃及进行国事访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会见。

  金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级环境科学博士留学生,是埃及“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埃方3位科研人员之一。

  他说,“我的中国导师是有机化学、沙漠化防治领域的权威,对我的研究给予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和帮助。回到埃及后,我利用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在西奈半岛沙漠化防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乐今,来自泰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班留学生,今年将毕业。

  “我的梦想是在大学所在地陕西杨凌开第一家泰国餐厅,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吃上更便宜的优质泰国米。”乐今说。

  乐今表示,“泰国大米的品质很好,一直很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但我在中国的超市里看到泰国大米的销售价格偏贵,失去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凭借免税政策,泰国大米在中国的售价可以降20%。”

  3年的学习不仅让乐今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而且对中国的国情、中泰两国的农业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她的硕士毕业论文就是以中泰自由贸易协定中有关农产品免税政策为主题。

  数据显示,2007年至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招收了53个国家的千余名外国留学生,其中“一带一路”国家生源占60%以上。2016年,该校在校外国留学生规模达500人以上,其中“一带一

  路”国家生源占87.9%。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中国每年向沿线国家提供1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产业园区合作

  打造“一带一路”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作为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正在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现代农业合作与交流,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和渭河北岸,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杨凌示范区”)被誉为“农科城”。

  杨凌示范区成立于1997年,是中国第一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陕西省政府直辖并和23个中央部委共管,具有地级行政级别。目前,杨凌示范区管委会主任由陕西省副省长冯新柱兼任。

  去年8月,缅甸国务资政昂山素季访华,期间特地来到杨凌示范区考察。昂山素季希望未来能与杨凌在农业现代化等领域有合作契机。

  今年4月14日,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7年行动计划发布。计划提出,“全面建设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加强与中亚各国的现代农业合作与交流”。

  而在此前的4月1日,陕西自贸区正式挂牌,其中杨凌示范区共5.76平方公里。国务院批复的方案明确指出了杨凌示范区的定位:打造“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

  实际上,杨凌示范区在“走出去”方面早已动身。

  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冯静表示,从2005年开始对发展中国家执行援外培训项目,目前执行了71期援外培训,参训超过1700人,培训内容涉及节水灌溉、农业经济管理等。

  目前,杨凌示范区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澳大利亚、美国、荷兰等国家重点建设的8个国际合作园区,正在顺利推进。

  杨凌示范区国际合作局局长明涛表示,示范区希望通过一系列国家合作项目的实施,能够把杨凌好的作物品种、好的农业技术、好的管理经验,通过“一带一路”这个平台推广到中亚、俄罗斯以及中欧地区。

  ■ 访谈

  “农业科技研发服务是陕西的优势之一”

  李琪 陕西师范大学中亚研究所所长

  新京报:请一句话解释下陕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扮演的角色。

  李琪:陕西省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历史上中国最早进行对外交往的“窗口”,也是中国最先引进、吸纳和再创造域外文化的地方。如今,陕西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和我国重点文化省区、教育省区和科技省区,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本省特色的跟进项目。

  新京报:陕西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那么,陕西在对接“一带一路”的优势是什么?

  李琪:陕西省不仅具有发展农业的自然资源,而且具有技术优势。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陕西省根据本省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的若干意见》,打造农业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推动农业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互联互通;并组织有实力的涉农企业在果业技术交流、牧草种植加工、畜牧养殖示范、农产品深加工和物流中心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话、对接及合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

  新京报:我们在采访中发现,陕西的现代农业已经实现了技术、产业和人才等多方面的“走出去”,如何看待陕西和中亚地区在农业方面的合作前景?

  李琪: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新科学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技术服务。农业高新科学技术的研发和服务是陕西省的优势之一。农业技术和农业设备的输出,对于陕西省来讲具有一定的对外合作空间。“国外资源+国内技术+市场需求”相结合,是推进陕西省农业双边合作的重要路径。

  新京报:请展望下“一带一路”将给陕西的经济带来哪些改变?

  李琪:我们应该看到,陕西省在沿线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风险和难点,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政策的沟通、市场的研判、法律法规的跟踪、对方国的选择和认知度、各国国情的特殊性、风险的动态性、差异性等,都是双边合作能否可持续发展、跟进项目能否顺利落地和实施的关键因素。

  我们势必立足于战略合作与战略防范并行不悖,战略机遇与战略挑战相伴而生,战略利益与战略风险并存同在进行研究,提出重大问题的战略设计和解决方案,对接国家战略。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避免盲目、精准发力,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声音

  实现梦想需要一步一步来,我的第一步就是在大学所在地陕西杨凌开第一家泰国餐厅,让更多中国消费者吃上更便宜的优质泰国米。泰国大米的品质很好,一直很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但我在中国的超市里看到泰国大米的销售价格偏贵,失去了一些潜在的消费者。凭借免税政策,泰国大米在中国的售价可以降20%。

  ——乐今 来自泰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业经济管理硕士班学生

  A12-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丹丹

  A12-13版摄影/新华社记者 才扬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