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下一篇

拯救国产电视剧应从重视编剧做起

2017年04月21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聚光灯】

  

  一部电视剧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编剧。明星效应、宣传力度只生效于第一集。任何大牌明星都救不了破绽百出的剧情,编剧素质才是品质保证。

  编剧想赢得尊重首先要有职业道德

  继痛批小鲜肉之后,编剧宋方金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研讨会上,批驳于正近期言辞,要他“检查一下自己的‘挡位’有没有挂对”,并表示“在于正没向琼瑶道歉前,所有和于正合作者都是卑鄙无耻的”。

  震惊!原来,这么长时间过去了,于正还没有道过歉啊。琼瑶诉于正抄袭案早在一年半前终审,法庭裁定于正公开道歉,出品方赔偿500万元。此后,红红火火的于正偃旗息鼓了好一阵子,现在大概又要满血复活了。看来,我们中国的编剧也好,作家也好,只要出了名有了钱,腰杆子便硬得很,就是打死也不道歉。

  早在几年前,就有编剧李亚玲痛斥于正的抄袭剽窃行为,称他“谎话连篇,狂妄自大,狡诈狠毒”,“为追求眼球效应刺激收视率,无所不用其极”。更早时候,精明的于正还写过一篇《编剧兼制作人是最划算的操作》,说过“我做戏从来只从市场出发”。这是中国式“金牌编剧”吗?恐怕不能算,分明对于编剧这一职业都没有起码的操守与尊重。

  “编剧不受重视,明星成最大受益者”,这不是新话题。去年就有编剧称现在是“重导演、宠明星、轻编剧”,此外还有关于“网络作家纷纷转行成电视剧编剧”的讨论。一部国产烂剧是什么样的?譬如50集被强行拉长到了80集,所有的惊喜止步于先前公布的片花,剧情条线凌乱,连故事都讲不好。这充分说明的是编剧的不合格,或者是对编剧的不重视。

  电视剧对编剧的专业程度有更高要求

  一部电视剧最重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编剧。明星效应、宣传力度只生效于第一集。任何大牌明星都救不了破绽百出的剧情,编剧素质才是品质保证,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大长今”李英爱暌违荧屏14年的新剧《师任堂:光的日记》收视严重跳水。从开播第一周AGB收视率高达15.6%、16.3%,一路下滑,现在已跌到6.1%,腰斩一半还不止。本来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电视剧在韩国可谓万众瞩目,主演李英爱、宋承宪是粉丝众多的资深国民偶像,可惜剧情混乱拖沓、角色单一,观众也就不会买账给面子。烂剧、雷剧不会越挨骂越走红,电视剧的素质才会有整体的不断提升。

  电视剧不同于电影,对编剧的才华与专业程度有更高的要求。众所周知,美国电视剧的核心是编剧而并非演员,编剧水平甚至高过好莱坞大片。不少已经扬名立万的电影大咖,也纷纷演起电视剧来,吸引他们的正是剧本的精彩,比电影更有充足的发挥空间。有些剧集的编剧多达几十位,付给他们的酬劳占制作费的比例可不低。

  编剧与整个制作团队付出心血的作品,未必收视率特别火爆,但成色水平有目共睹,也会引起实实在在的话题与叫好,并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延续生命力。例如冬季档播出的日剧《四重奏》,虽然在收视上差强人意,但无可否认的是剧本出彩,话题度也不低。

  许多观众会选择看录播,细细品味台词演绎:“音乐,就像是甜甜圈中间的圈一样,正因为能演奏出欠缺的部分,才成为了音乐。”“你知道比悲伤更令人悲伤的事情是什么吗?比悲伤更令人悲伤的是,空欢喜。”“爱到深处,就觉得徒劳,即使交谈或是触摸,所到之处都空无一物。”这样的剧,文艺性自然高过了商业性。

  好编剧往往发挥稳定,让观众信赖

  《四重奏》的编剧坂元裕二写过不少经典电视剧,从最初的《东京爱情故事》,到近几年的《问题餐厅》《最高的离婚》等,已经拥有众多冷静理性的拥趸,有了自己的品牌。与坂元裕二同样已经建立起作者品牌的编剧还有许多,比如被称作“鬼才”的宫藤官九郎,还有应邀参加此次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三谷幸喜。这些编剧的知名度未必低于一些二流明星,观众看到他们的名字,就心里有了底。

  曾经我们觉得有一线明星的影视剧,质量会有保证,然而今天凭借雷剧成为一线的“小花鲜肉”,此后依然屡次出演同质化的烂片;高起点如倪妮,在《金陵十三钗》之后也无所突破;智商情商双高的林志玲演了华语烂片排得上号的《富春山居图》。我们以为知名导演的水平可以相信,然而张艺谋拍出了《三枪拍案惊奇》;王家卫监制出了一部可能连片酬都收不回的《摆渡人》。相比之下,编剧的水平要稳定得多,老一辈的比如海岩、朱苏进、江奇涛、刘和平、高满堂,年轻一些的比如六六、张冀,基本上每部作品都是观众买账的。重视编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剧集质量的尊重。在面瘫“小鲜肉”几乎成为人人喊打的对象之后,有远见的投资方、制片方应该将关注的重点转向剧集内涵,而编剧更是重中之重。

  一部电视剧,无论是一群编剧,还是一个编剧,都会传递出某种具有辨识度的风格。一个国家的电视剧若能呈现各种各样的风貌,允许生态多样的表达方式,并非一拥而上哄拍相同题材、一味自以为是地讨好观众,才能真正走入观众的心灵,而非一缕轻烟般散去。□指间沙(专栏作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