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雄安新区设立,“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列第一,将促使京津冀空气污染治理大大提速
4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对大气重污染成因和治理开展集中攻关,打好蓝天保卫战,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减轻群众呼吸之忧。
“五一”小长假前一周,中央环保督察组密集进驻天津、山西、辽宁等7省市。此前,已有17省区市接受了环保督察。至今年年底,将覆盖所有省份。而这,仅仅是环保治理国家层面的举措之一。
3月29日,环保部等4部委与北京等6省市联合发文,明确了“2+26”城市今年的大气污染治理任务,空气质量按月排名、按季度考核。呼吁多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以“2+26”为名,进入实操。
“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3月的两会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回应了公众的关切。
进入4月,重污染“强势”反弹,北京、河北、天津等省份,环保部、发改委、科技部等部门紧急行动,举措频出。
4月1日,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京津冀腹地保定,而那里却又是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最差的地方。
但可以预见的是,雄安新区的设立,将促使京津冀空气污染治理大大提速。
“坐标”京津冀,新一轮的蓝天保卫战已经打响。
空气污染治理
总理吹号角,各部门地方举措频出
“雾霾问题,的确是百姓的痛点。”3月15日,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说。
当日,新京报记者最后一个向总理提问,“怎么样才能让持续的蓝天不再是奢侈品?”李克强总理说,他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讲了五条措施,会不惜重金组织最优秀的科学家攻关,真正打一场“蓝天保卫战”。
两会闭幕两天后,3月17日,北京市长蔡奇和16区区长当场签订大气治理等目标责任书。来自中央部委、北京市委市政府、市“两院”、市监察委负责人等1400多人见证责任书签订。
“此次市政府与各区签订了责任书,这是立下的‘军令状’,必须严格落实。”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要求“坚持铁腕治霾,打好蓝天保卫战”。
“治霾进入深水区,特别是北京,从1998年至今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的大气治理措施,可以说现在每改善1个微克,难度都很大。”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说,但对于《大气十条》提出的2017年PM2.5浓度降至60微克/立方米左右的“艰难”目标,北京显然没有放弃努力。
4月17日晚,北京市区两级环保和公安部门联合行动开展夜查,取缔散乱污企业2家,查封1家,立案1起。
与此同时,北京刚刚组建的环保警察也频频“亮剑”,破获多起污染环境案件,市民拨打110就可以举报身边的环境违法行为。
河北省的步伐也在加快。3月20日,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带队到访环保部。10天后,河北省发布《关于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将2017年PM2.5年均浓度下降指标从6%加码至10%左右,特别是石家庄的下降目标,确定为20%左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河北省配发了18个专项实施方案,涉及产业结构优化、城市工业企业退城搬迁改造等。
河北显示出的治理决心,前所未有。
紧随其后,4月14日,天津市政府印发《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其中,在扬尘治理上,天津市提出实行各区降尘量月考核排名。
4月12日,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将启动,治理雾霾是重要内容。
有专家分析,各地政府、部门如此高调展示“治霾决心”,重大举措频出,一方面是来自于《大气十条》“收官”之年的考核压力,另一方面的原因是自2016年年底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年4月的重污染“强势”反弹,进而导致今年一季度空气质量的大幅下滑。
锁定“2+26”城
呼吁多年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常态化实施
清明假期,包括北京在内华北多个城市相继出现重污染,环保部启动应急机制。环保部长陈吉宁率队进驻企业。陈吉宁要求开展机动督察,“不发通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直查问题,发现问题加大曝光力度”。
4月10日,环保部发布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空气质量数据,多个城市PM2.5浓度不降反升。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PM2.5浓度同比上升26.7%,其中北京上升了21.7%。
在公布数据之前,环保部向大气治理不力的城市先发出了“警告”。
北京大兴区、天津北辰区、河北石家庄赵县等京津冀区域7个地方,因环境质量形势“十分严峻”,被环保部集中约谈。而在此之前,环保部的约谈从未到县一级。
在此之前的3月29日,环保部、发改委等联合发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2+26”城,准确的说法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其中,“2”是指北京、天津,“26”指京津周边河北、河南、山东、山西4个省份的26个城市。
4月7日晚,京津冀刚刚走出清明假期的重污染,环保史上最大规模的国家层面行动启动——第一轮28个督察组奔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督察为期一年,为此环保部从全国抽调了5600名执法人员。据透露,督察期间,陈吉宁还将带队巡查。
而与此同时,环保部首次单独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区域“2+26”城空气质量情况,并进行公开排名。
“2+26”城成为环保部各项治理举措聚焦的“核心”。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从最初的“2+4”、“2+18”,发展到如今的“2+26”,城市之间的协作,不再只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小组”这样相对“松散”的组织: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或者在遇到APEC会议、九三大阅兵这样的重大活动时,召集起来采取措施。
在环保专家看来,“2+26”城实施联控,是按照污染传输路径,把京津冀及周边的城市串联起来,捆绑在一起,这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治理策略,但却是呼吁了多年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得以实践的“范本”。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说,在北京西南、正南、东南、东以及北部共有5条污染传输通道。位于传输通道上的这“2+26”城,可以说“同呼吸,共命运”。
“这次大督察的核心,就是‘蓝天保卫战’。”4月21日,结束对“2+26”城首轮督察后,环保部环监局局长田为勇向媒体表示,“而这正是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向全国人民做出的郑重的承诺”。
设立雄安新区
将促使京津冀污染治理大大提速
4月1日前,雄县、容城、安新还是隐身于保定的三座小城。4月1日,新华社千余字的稿件中,这三座小城有了一个共同且响亮的名字:雄安新区。定位比肩深圳特区、浦东新区。近一月来,雄安新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雄安新区所在的保定,曾是京津冀区域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在环保部的74城排名中,保定屡屡垫底。2015年2月保定市“两会”上,时任保定市市长马誉峰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为保定市空气质量在上一年度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列倒数第一,向市民致歉。
此后,为摘掉头顶的“黑帽”,保定市政府提出了为期三年的“治污攻坚行动”。但保定市的空气质量一直稳定在全国空气质量较差城市中的“后十”,鲜有“跳出”。
而地处保定腹地的雄安新区,同样处于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上,一方面,受到保定地区大型企业的工业废气和燃煤排放污染;另一方面,自身第二产业占比偏高,污染重。据了解,雄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塑料包装印刷基地。而安新县三台镇的制鞋业,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鞋业生产基地。
“对于雄安,应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雄安的重新定位,将有助于其调整产业结构,破解目前的污染困局,“比如之前一直被忽视的白洋淀的污染问题,这次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所幸,对于雄安面临的环境问题,在新区规划设计之初,已经得到重视。在对雄安新区的四大定位中,“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列第一。而这一定位,无疑对推进整个京津冀地区的大气、水、生态环境的治理,都意义非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雄安新区被摆在了“国家大事”的高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相关中央部门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做好京津冀区域大气和水环境的联防联控。
新京报记者 王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