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客栈经营户加装污水处理设备;几乎每个乡镇都设有“七大行动”指挥部,挂有“作战地图”
|
“我现在是能离洱海有多远就多远”,4月20日,在自家关门歇业的客栈内,付华(化名)指着一条新闻对新京报记者说。
这条新闻是,一位吉普车主为了炫耀车子的性能,开车到洱海边的滩涂上“冲浪”,视频发到网上后,洱海派出所、洱海管理局介入调查,给予驾驶员杨某1000元的行政处罚。
“听说有人在洱海边洗拖把,都被罚钱了”,付华一边翻着微信朋友圈一边对记者说。
作为“诗意生活”著名地标的云南洱海,今年遭遇“最严禁令”。首当其冲的是客栈、餐馆。今年3月31日,云南省大理市政府发布公告,要求在4月10日前,包括核心区以及核心区划定红线经过的洱海环湖自然村,所有相关餐饮、客栈经营户一律自行暂停营业,接受核查。
核心区正是海景客栈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共涉及餐馆客栈1800多家。
记者在洱海风光最为秀美的双廊镇采访时,间或能看见三三两两的游客从街上经过,古镇显得空旷很多。各家客栈大门紧闭,门口贴有保护洱海、暂停营业的提示。环洱海此前如织的游人骑行队伍也不复当年盛况。
一场史无前例的环保行动已在洱海边展开,不仅是客栈老板,当地几乎所有人都或主动或被动卷入到这场“保卫战”中。
灰色地带的客栈
付华介绍,他的客栈共有9间客房,此前,每天的生活污水会归总到化粪池,然后排放到净化池,过滤后接到村里的排污主管网。
然而,此次大理市政府《通告》要求,合法经营的餐饮、客栈将污水接到主管网之前,还需加一套污水处理设备,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一级A标,并外运到指定的污水处理厂,实现零排放,经环保部门审查同意后方可继续经营。
一级A标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最高标准,是回用水的基本要求。目前,各客栈均在自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今年3月,付华投入近10万购进了一套污水处理设备,安装在庭院中央。半人多高的3个“大罐子”已经投入使用。
根据大理市政府的官方公告,除了排污许可证外,客栈还必须具备营业执照、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卫生许可证、特种行业许可证。
付华的客栈始终没有获得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和特种行业许可证。付华说, 如果按照《宾馆、饭店消防技术标准》,大部分民宿客栈很难通过验收。他举例说,该标准要求设置消防车通道,但是双廊镇目前大多数客栈都是夹在民居中间,本身就没有通车。
他说,去年当地变通管理方法,要求客栈通过第三方公司的消防安全评估。他的客栈因此要求加装消防水管、灭火设施,新房和旧房之间需新建隔离墙、明确标示疏散通道等;他还被要求和附近另外几家客栈一起,合建一个消防栓站,配备柴油机、水泵等设备。
不过,去年下半年客栈整改结束之后,消防部门又答复,要等到截污工程完成之后,再重新办理合格证。
没有消防安全检查合格证,特种行业许可证也无从办理。付华说,这是大多数客栈未取得合法身份的原因。
一位经营客栈多年的知情人士介绍,环洱海的数千家客栈、餐馆中,证照齐全的只有一成多。
新京报记者向大理市相关部门求证,未获回应。
4月13日,大理实施洱海保护治理工作指挥部指挥长张勇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目前政府正在起草民宿客栈的管理办法。
不堪重负的洱海
沿着付华客栈的排污管道,污水会汇入距离客栈十几米远的主管网中。循着这根直径40厘米的排污管,双廊镇各大餐饮、客栈的污水会来到双廊镇污水处理厂。
该厂建于2009年,设计日处理能力1000立方米。当年,该镇人口1万,处理厂按照2万人的标准建造。
谁知其后,双廊旅游火爆。统计显示,2016年,双廊接待游客超过320万人次——这已远远超过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
据国家水专项调查,2016年,洱海流域污染负荷排放总量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50%以上。其中,餐饮、客栈服务业带来的污染增长最快。
除此之外,以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和农田面源(指剧毒农药、过量化肥、不可降解农膜等)为主要的污染来源,三者排放的污染负荷量占总负荷量的70%左右。
双廊客栈协会副会长赵一海介绍,洱海流域农民主要种植大蒜、大葱,特别耗水、耗肥。洱海又是整个大理州的最低处,大雨后,周边农田里磷肥等污染物就渗透进了洱海。
双廊客栈协会监事杨金鱼自小在洱海边长大。在他的童年记忆中,洱海水质清澈,肉眼可看到三四米深的水草。
转折点发生在1993年,当年洱海第一次暴发蓝藻。蓝藻是水体污染的象征和富营养化的重要标志。
对洱海水质多年的监测亦显示洱海形势危急。据《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的数据显示,1992~1998年,洱海水体水质总体处于II类;1999年之后,洱海水质下降为III类,近年来呈波动性变化,局部湖区水质较差。
洱海治理专家组成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圣瑞告诉新京报记者:“洱海已逐渐偏离自然代谢的体系,向污染的体系转变。”
前所未见的环保行动
今年1月9日下午,大理州召开开启洱海保护治理抢救模式实施“七大行动”动员大会。“七大行动”具体是:在洱海流域全面开展“两违”整治行动(整治流域违章建房、整治流域餐饮客栈违规经营)、村镇“两污”治理行动(整治村镇污水、整治村镇垃圾)、面源污染减量行动、节水治水生态修复行动、截污治污工程提速行动、流域综合执法监管行动和全民保护洱海行动。
形如一场战争,一场前所未见的环保行动就此在大理展开。
新京报记者在环洱海多个乡镇采访时见到,几乎每个乡镇都设有“七大行动”指挥部,墙上挂有“作战地图”,详细列出每项任务的进展,具体责任到人。大街上,“抢救洱海 保护母亲湖”、“坚决打赢洱海保护治理攻坚战”等,类似标语随处可见。
更多的人或部门被发动起来:当地武警官兵组织志愿者打捞水葫芦;市委党校组织洱海保护专题宣讲活动;市妇联成立了巡查巡护小分队,督查城乡庭院污水收集情况;大理市老干部老年大学组建了“洱海保护志愿者”。
各种“不准”出现在整个洱海流域。违章建筑需要拆除。苍山十八溪上180多个随意而无序的取水点被关闭,其中不少是桶装水厂所为。部分洗车点也被取缔。
双廊古镇的街道被挖开,工人们正在进行环湖截污PPP(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一期项目建设。它相当于一根“大动脉”,处在保护核心区内餐饮、客栈等产生的污水经由各自处理后,接入到这根截污大动脉之中。
即将埋入地下的黑色排污管堆放在双廊古镇的街头。它们直径大多是80厘米-120厘米之间,相当于以前排污管的两到三倍,显得粗壮很多。
几位头戴红色安全帽的工人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一工程段原计划明年年底前完工,但经两次提速后,预计在今年年底完成。
看得见的改变
“七大行动”之下,当地人生产生活的方式正在改变。
距离大理古城不远的下鸡邑村里,65岁的李文泉夫妇正在收割大葱。两位老人不无遗憾地告知,明年这块地就不能种大葱了,可能会按照要求流转。
洱海保护核心区内,规模化养牛、养羊等家禽也不允许。西闸尾村78岁的苏小翠只得将原来家里的十多头猪和近30头牛出售。
李文泉被要求建设化粪池,老人家中已经挖好了4个池子。
此前,当地农村的污水大多是自然排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不到30%。
按照项目规划,等洱海环湖截污工程一期、二期工程全部结束后,“流向洱海的生产、生活污水将被彻底截断”。
洱海的治污效果尚需观察,不过王圣瑞研究员对此次洱海抢救行动评价颇高:“它不是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在环境问题行进到关键时期,通过政府的高效运转,采取断然措施、全民动员,迅速扭转继续恶化的局面。”
双廊客栈协会副会长赵一海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一篇短文,得到众多好友点赞。他说:“洱海保护,是这一代人无法推脱的使命。惟愿这片土地上善良的人们,历经震荡之后,提升对现代文明的领悟,重构对天地自然的信仰,最后涅槃重生!”
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云南大理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