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京津冀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0:京津冀

河北廊坊环保局官员李春元完成治霾小说三部曲,称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是大势所趋

京津冀治霾 产业布局应有大的安排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李春元。受访者供图

  【对话人物】

  李春元 男,1962年7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0年11月参加工作,曾任廊坊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分管监测站、大气处、宣教中心工作。现任廊坊市环保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

  【对话动机】

  廊坊市环保局党组副书记、调研员李春元终于完成了他创作的治霾小说三部曲。

  这三部小说的创作,始于2013年京津冀全面向污染宣战之时。三部小说分别为《霾来了》、《霾之殇》、《霾爻谣》,共计96万字,是李春元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完成。

  写书初衷,是为了宣传污染危害、治霾和防护知识。首部小说于2014年6月出版,第二部于2015年11月出版,最后一部已于2016年12月出版。

  近日,李春元再度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表示,京津冀联防联控治霾,首先要从大的政策上实现联合。据他介绍,大城县被曝光的两个超级渗坑,按计划须在7月底前完成治理。

  质疑我的人如今说我应深挖

  新京报:第一部书出版后,有官员对号入座并打电话来表达不满,后两部还有吗?

  李春元:第一部书出版后,有不少人包括一些官员都不理解,说你埋汰我们。前几天有一位过去讽刺过我的人告诉我,说我之前就跟精神病一样,大家都不理解,说我写那玩意儿得罪人,觉得我是官场另类。现在他们的想法都转变了,大家觉得这种作品不仅要有,而且还不够多。觉得我的小说写得还不够解气,比如政府部门的一些不作为现象,官场对污染治理的错误认识等等,应该更深挖掘,应该再加力。当时那些质疑,我可以理解,那会儿的形势跟现在大相径庭。

  新京报:当时的形势跟现在有什么不同?

  李春元:当时各方面政策还没铺开,人们对污染的认识、对国家治理大气污染政策和决心的认识都有所局限。从2013年至今,已经是向污染宣战的第五年。这几年国家治理污染的政策不断趋紧,治理决心和方向更加明确,特别是京津冀大气污染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去年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成效令人欣慰,今年大气污染有不降反升的趋势,就算在这种情况下,大家也逐渐认识到这主要是因为不利气象因素导致,如果没有前几年的治理,在这种气候背景下,污染会更严重。

  新京报:现在还有人说你写小说是不务正业吗?

  李春元:现在没人说我不务正业了,大家都看到我白天在单位上班,该干什么干什么。小说都是每天凌晨写的,从凌晨三四点起来,写到六七点。因为我是手写,思考的时间很长,真正写的时间很短。平均而言,写一本小说大概需要三个月。

  新京报:未来还会有治霾四部曲、五部曲吗?

  李春元:我觉得下一部应该更多留给专业作家,我工作太忙,几乎连轴转。五十多岁的人了,如果一直这么下去干不了几天就得倒了,目前还没有计划继续写。

  小说中很多内容都是真事儿

  新京报:三部曲有多少情节来源于现实?

  李春元:很多内容都是生活工作中的实事儿、真事儿。有媒体报道的,有我参加环保局长培训时其他环保局长讲的,有我在京津冀、长三角考察了解到的。

  新京报:书中有一些很猛的情节,比如县长挪用环保经费盖大楼,捂住当地污染问题不上报,还有官商博弈等等,现实中也如此吗?

  李春元:为了小说的情节,有的难免戏剧化,但很多都是基于现实。比如2008年,廊坊打算上一个投资数十亿的热电厂。当时廊坊市环保局长张卫东认为,发电厂的污染物不仅会影响廊坊市区,还会飘到北京。另外廊坊水资源匮乏,发电厂耗水量很大,他就找专家会诊,再向市政府提交报告,最终领导决定放弃这个项目。

  新京报:最近《人民的名义》很火,想过把治霾三部曲拍成电视剧吗?

  李春元:想过。有制片厂找过我,我当时说等三部曲都写完了再拍。我觉得把小说影像化需要专业人士来做。我也愿意无偿跟他们一起编剧,把我在环保一线的工作经验全部贡献出来。

  新京报:同为展现官场的素材,治霾三部曲跟《人民的名义》是否有所不同?

  李春元:《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受关注,首先是反腐题材,反腐的关注度远高于雾霾治理。我这个三部曲是面向基层的,在市县乡一级,更多是在县级。污染问题是问题在下面,反腐是没有上面支持反不了腐。污染在民间,不在上层的官场。治霾真的要到民间去,如果拍成电视剧,导演和演员必须对霾的源头是什么,治理过程是什么搞清楚,不然拍不出来。

  《人民的名义》如果作为一个新闻专题片,可能过去了就慢慢淡忘了,是个易碎品。所以这两者不完全具有可比性,有不同角度的社会效益。

  新京报:你之前说过,环保局长升迁都比较难,现在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吗?

  李春元:2013年之前,廊坊40年环保史上,没有一任环保局长从这个位置上直接获得提拔,整个河北省的情况也是这样。2013年,时任环保局长张卫东是第一个,被提为廊坊市政协副主席。去年4月份,廊坊又一任环保局长被提拔。2013年以后从环保岗位上升迁的干部增多,这是用人的导向,也是国家对环保工作高度重视的体现。

  京津冀联防联控首先要连心

  新京报:2015年,你曾说廊坊要通过努力退出全国74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后十位,目前情况如何?

  李春元:2015年没退了。2016年通过上下共同努力,京津冀地区唯一一个退出后十位的城市就是廊坊,去年是倒数第12。

  新京报:去年底,廊坊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十条严控措施,当时你说“治霾只能用笨办法,宁可不要GDP”,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否有效?

  李春元: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我们书记市长说的。当时为了落实环保部提出的错峰生产的要求,要求我们钢铁水泥玻璃等相关行业,在雾霾严重的几个月里,完全停产或者限产。当时有企业老板都哭了,他们说我们开门养着几百上千人,关门一天几千万的收入就没了。去年12月,京津冀5轮重污染,廊坊企业停了1.1万多家,很多人不理解。去年前11个月廊坊的GDP增长在全省排名第二,就因为12月这一个月我们宁可不要GDP也要保证空气质量,把前面的成绩拉下来了,12月份是负增长,最后勉强保证了第三名。不过省里说,廊坊做得对,我们不批评你们,还要表扬。

  新京报:京津冀联防联控治霾目前还有何难点?

  李春元:京津冀协同治霾,绝对是大势所趋,也是科学治霾所需。不过现在联防联控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首先大的政策还没有完全实现联合,比如调整产业规划,几个城市的要求还没有统一,产业的布局应该有个大的安排。从政策和资金保障上,要尽量做到一致,差距不能太大。京津冀联防联控,首先要连心,富裕的地方要帮助穷的地方。

  新京报:近几年北京每年安排数亿元支持廊坊和保定治理大气,这笔钱廊坊用于什么地方?效果如何?

  李春元:2015和2016两个年度,北京市支持廊坊4.8亿元,都是用在了燃煤锅炉取缔、改造上。减煤,是大气污染治理的重中之重。

  大城渗坑7月底前治理完毕

  新京报:今年4月,有环保组织曝光了廊坊大城县的两个超大工业废水渗坑,引发社会关注。目前廊坊市对于这两个渗坑的治理有何计划?

  李春元:这个问题是多年形成的,从治理上来讲,确实工作没有做到位。大城县的经济基础非常差,在廊坊偏远地区。21世纪初,当地的渗坑其实远远不止这两三个,在逐步治理的过程当中,一些比较严重的已经治理好了。上级要求大城今年7月底之前把这两个渗坑治理完毕,就是土质和水质都要达标。

  新京报:渗坑应该怎么治理?

  李春元:渗坑治理比较复杂,首先要把坑里的水是什么污染物搞清楚,是一般生活排放还是工业废酸等等,还是有重金属?根据这个情况治理水,把水抽出来,治理完了排放掉。最难的是对渗坑里的污泥进行治理,污泥不治理治水白治。治污泥要先把污泥挖出来,有的那种简单的晾晒之后烧成砖,即用燃烧解决。有的燃烧还不行,要送到危险废物处理厂,要把里面比较危险的重金属等提出来。

  新京报:除了大城县,对廊坊全市的渗坑是否会有摸底?

  李春元:目前全市的渗坑已经拉出了清单,都在逐个治理,治理方案已经制定完毕,现在就是要赶在雨季之前,把更多的污水坑解决掉。

  新京报记者 邓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