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1:书评周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1:书评周刊

诗人张枣 犹在镜中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制图/高俊夫

  33年前,诗人张枣带着《镜中》横空出世。1984年,清瘦英俊的张枣是当时诗歌界的青春偶像。这位四川外语学院的英文系研究生,22岁就写出了《镜中》《何人斯》这样意境圆融又颇有古典韵味的新诗。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新诗界经过了第二代诗人(朦胧派)北岛、舒婷等人的沉重洗礼,正待重新起航。彼时巴蜀之地,诗歌圈无人不晓张枣,诗人柏桦说他“嘴和下巴是典型的大诗人才具有的——自信、雄厚、有力、骄傲而优雅,微笑洋溢着性感”,诗人欧阳江河回忆他,“非常讨女孩子喜欢,他也愿意讨女孩子喜欢”。

  天才张枣,孤独是他的宿命。这位从小浸润唐诗宋词的新诗诗人,也拥有惊人的语言天赋,他熟悉英语、法语、德语,甚至俄语和拉丁语亦在深谙之列,他是一个古希腊迷,对爱尔兰诗人叶芝有知音之感,同时又爱慕德语诗人荷尔德林和里尔克,他被盛赞为“汉风写作”的典范,又被惊叹通晓西方文化的古今。

  他是一个“不中不西”的人,站在现代,往前张望唐朝李白,往后瞧一眼英国诗人艾略特,他自己也糊涂了,诗人的知音在哪里?诗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1986年张枣只身前往德国,远离了母语和经验之场,欧洲的自由和理性给了他全新的诗学体验,“文化休克”也带给他前所未有的疏离感。

  他是这样热爱红尘,一再说,“要生活,有趣的生活”。他迷恋美食,迷恋日常。他甚至会在一个初次见面的朋友家里,脱下身上的皮外套,换取人家阳台上晾晒的火腿。这样一个喜爱烟火气的天真诗人,德国那清冷的智识生活简直要了他的命。

  2006年张枣回国。发胖,谢顶,美男子张枣悄然遁形。诗歌在中国的命运也今非昔比,被边缘化的诗歌背后,是注定被边缘化的张枣。诗人北岛痛心:如果张枣选择了回国,就意味着放弃诗歌。张枣最终选择了浓重的生活。

  又过了十多年,当下的中国好似正逐渐复苏对诗歌的热情。读首诗再睡觉,为你读诗,读首诗后说晚安……一夜之间诗歌铺天盖地,虽然覆盖的媒介,已经从当年的人手传抄变成了今天的移动端订阅和转发。

  早在2010年,48岁的张枣因肺癌而早逝。他死在诗歌的新媒体时代之前,只留下不到150首诗。德国汉学家顾彬给他写讣闻:他是一个天才,但他没有珍惜自己的才华。

  天才张枣,来不及进入一个“光芒四射而多产”的时期(诗人宋琳语),仅存一本薄薄的诗集《春秋来信》,但也够了,这足以展露他的光芒。

  “一面镜子永远等候她/让她坐到镜中常坐的地方”,让我们凝视这面镜子,再看一次张枣。不然,东方既白,他将在他名字里失踪。

  详见B02-B04版·主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