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经验的丰富性,在阅读中升腾

2017年05月0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明代画作《火德星君》,民间信仰中的火神经典形象“赤发三目,面如重枣”。
《几乎消失的偷闲艺术》
作者:(加)达尼·拉费里埃
译者:黄凌霞 潘博
版本:海天出版社
2017年3月
《散步去》
作者:(日)谷口治郎
译者:伍楚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3月
杨维桢《真镜庵募缘疏卷》上海博物馆藏。
扫一扫关注
新京报书评周刊

  前段时间,《新京报·书评周刊》举办的“有时·论坛”以阅读为主题,探讨了我们时代的阅读渴求与知识焦虑。我们一直坚持阅读需要主张,也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

  过去的一周,从“五一”假期到“五四”青年节,我们继续以书为媒介,跟着书籍的脚步,向那些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或未知的观念发起提问:旅行和远方与找到自我和生存的意义是两码事;城市化的发展尚未结束,个体在发展的大潮中应如何自处?除了这些略显严肃的话题之外,我们也在书籍中探寻美食何以为人类带来信任,以及藏书家何以相信用图可以防火,这类轻松的话题。当然,在过去的假期里,最美好的事还是莫过于发呆,比如散步、翻闲书。这些生活里微小的细节,都让我们感知到生命的美好。

  观点

  旅行和远方,与找到自我是两码事

  假期旅行本无可厚非。但近些年,“旅行”被赋予了太多意义:丰富的人生经历、广博的视野与见识、诗和远方……以至于不爱出门的人常被认为无趣、枯燥,甚至面临了无生气的危险。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如果想要找到自我,探寻生命的厚度与深度,是否真的需要“行万里路”?在铺天盖地的“诗和远方”中,也许我们需要警惕,抵达某个城市的火车站和拍下异域风景的照片,并不意味着他的生命比过着单调规律生活的人更丰富、更值得肯定。行万里路者,也许能找到理想的落脚点,也许只是随着风景逐流。

  年轻人要不要做“斜杠青年”?

  一生只做一件事,太无聊了?跟你有同样感慨的人或许不在少数,从“斜杠青年”近些年来的大行其道就可窥见一二。所谓斜杠青年,是指同时做不止一件事,喜欢为自己贴上多个标签或身份的年轻人。青年的人生与职业选择历来是人们关心的话题,而“斜杠青年”自由与丰富的向度,也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书评君在“五·四”青年节推送了《我们要不要做一个“斜杠青年”?》,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作为时髦概念,“斜杠”很容易被加在简历上。让人眼花缭乱的标签背后,固然代表人们对无限可能性和对自由的向往,但自由同时意味着责任和代价,这个古老的法则,在任何时代都适用。

  故事

  古人用一张图来防火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相信你对这句话一定不陌生。在古装剧中,它是打更的惯用语,下半句是“防贼防盗,闭门关窗”。最早的“摩擦生火”点燃了人类文明,但从那时起,火也带来了生命和财产被毁灭的担忧、恐惧与阴影,于是和“防盗”一起,防火由此成了一项古老且持续至今的工程。

  书评君推送《古人防火有招,在春天的宫殿里找一张图》,梳理了一种“以图防火”的做法。藏书家保护书籍最怕火,习惯在书中夹上一两张春宫图,相信可辟火。时过境迁,直到今天,仍能在留存下来的藏书阁中看到那些画。是因为古人相信春宫图中的女性意味着“火神守护”吗?火神是女性的说法很可能只是写书人的杜撰。相反,几乎所有的传说都认为火神是男性,而春宫图能辟火的说法更可能来源于更隐蔽、也更黑暗的历史。

  为什么“吃货”从不孤单?

  很长一段时间,网络流传着一个谜语:为什么吃货从不孤单?谜底是“‘祸’不单行”。古语云:“民以食为天。”“吃”大概是人类史中最日常的一种行为。但它的意义却不全在此。吃是餐桌上的交流,因而聚餐常是联络感情的好时机。饭局上把事说好了,生意谈妥了,签单拿到了,朋友也交了,甚至还可以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

  这样看来,吃可增进信任,或用一个术语说,就是“社会资本”。也正是因此,用吃来实现某种关系的联络,历来都是一种不敢见光的策略。书评君推送《为什么吃货从不孤单?》,不谈美食作为工具被利用,而只回归最日常的用餐和聚餐。是的,古今中外,美食和聚餐都能让人产生信任。

  书事

  假期就该发呆

  《几乎消失的偷闲艺术》

  作者:(加)达尼·拉费里埃

  译者:黄凌霞 潘博

  版本:海天出版社

  2017年3月

  每到节假日,到处都是人。或许你也是想想就觉得累。其实在附近漫无目的地走走,或者索性宅在家里发呆,翻翻适合发呆的书,就很美好。但发呆适合翻什么书呢?

  书评君在“五一”假期推送的《假期就该发呆,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就整合了两本这样的书——《几乎消失的偷闲艺术》和《散步去》。

  翻开《散步去》,一个中年男人跟家人说上一句“我出去转转”,就开始一个人出门随意散步。作者说:“散步是件非常自由的事。没有目的地的条件限制,也没有时间的束缚。而且,走路的步调及速度都是自由的,还讲究心情闲适。散步时,偶尔的立足停顿也是必需的。”

  大城市为什么吸引人?

  《散步去》

  作者:(日)谷口治郎

  译者:伍楚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3月

  前段时间,北京三里屯的“脏街”改造引起了许多争论。有人认为,这是城市化建设中必要的代价,也有人恋恋不舍于老街区给城市生活带来的珍贵记忆。事实上,这种争论早已有之,甚至伴随我们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整个进程。

  大城市的生活固然带来了种种问题,“北上广”等大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本身已经说明城市化的进程远未终止。如何理解大城市吸引人的原因?怎样的城市建设才是人们真正需要的?书评君推送《花高租金,住市中心,这些人才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作者陆铭用经济学的基本规律和身边的故事提供了他的解释,或许会对你理解城市建设中的种种困惑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栏目

  试读报告

  书的作者一定是个可爱的人

  春暖花开,万物更新。书评君近期推出了一个新栏目——“试读报告”。为读者提供尚未开售的新书试读本,让大家抢先一步读到最新鲜、最难得的新书。

  本期“试读报告”中,我们选择的是洪子诚的《文学的阅读》。参加试读的读者发来了热情、真诚又颇具启发的试读报告,并给出了自己的试读评分。对作者以及文学感兴趣的各位读者而言,他们的新鲜试读感受也是珍贵的第一手反馈。

  一周话题

  会选书的读者,当然要挑出版社

  你买书会挑出版社吗?在本期的“一周话题”,我们向读者征集买书与出版社的故事,而这样一个话题,可能是所有读书人都留意过的问题。那么,哪家出版社是你的“真爱”呢?以及,哪些出版社的书让你不想再买?我们收到了各种“表白”和吐槽,从出版社的传统声誉到选题、翻译、校对、配图和设计,各种关注点可谓应有尽可。

  周末读诗

  学杜甫的诗人是怎样做到的?

  每周的“周末读诗”,我们都会与你一起分享经典诗歌,给你的生活添点诗意。上一期,我们分享的是南宋大诗人陆游的组诗《花时遍游诸家园》,浙江大学的江弱水教授讲了陆游学杜甫,是如何既出乎尔,又反乎尔,进而写出了自己的风采的。这一期,我们来看学杜甫学得最好的诗人杨维桢。作为元代诗坛领袖,其狂放不羁又才华超群,究竟他为什么学老杜学得好。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罗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