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对人的关怀,赋予思考以向度和温度

2017年05月2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扫一扫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每一周,我们都在这里重述阅读与思考的意义。是的,是思考赋予人的生命以深度和更开阔的内在恐惧。但当面对世间纷纭万象,面对一个个人真实的生存与困境、选择与艰辛,我们需要的也许又不仅是思考。缺乏思考的情感也许会成为一种负担甚至绑架,而没有关切的思考也会变得冰冷而无意义。所以,书评君会努力做到,面对每一个热点事件、关注每一种社会现象时,都出于真正的关切和不失温热的心。

  热点

  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做母亲,不是所有女性都应当做母亲

  刚刚过去的一周,我们过了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在满屏的“感恩”与“伟大”之中,固然是在表达我们对母亲的情谊,但又是否成为一种情感上的绑架?对母亲的赞美总是相似的,但母亲是否只能伟大?女人是否只能成为伟大的母亲?所以,我们推送了《不是所有女性都适合做母亲,不是所有女性都应当做母亲》,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个话题。

  成为一个母亲意味着什么?这样一个严肃庄重的身份,到底背负着怎样的责任?不是每个女性都明白这一点,就如同不是每个女性都适合母亲这一身份。该不该生孩子、想不想生孩子、什么时候生,是女性必须好好思考的问题。在文章中,我们探讨成为母亲需要在心理、感情、经济状态上进行怎样的反复思量。这篇文章推送后,收到了40万+点击和近5万次转发。——拒绝身份的绑架,女性成为母亲并不是本能和必然,它所引发的共鸣比我们的预期还要强烈。

  观察

  底层向上流动,是人间最艰难的一种爬行

  这个名为“乡下人的悲歌”的故事,主讲人是一位美国贫困家庭出身的年轻人。耶鲁法学院毕业的他,如今已经成功“突围”,但他说,站在他身后的潦倒家庭,却时刻可能将他拉回;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克服童年成长环境所形成的做事习惯,而这些底层烙印时刻都在牵扯着他。他回顾家庭、邻居和朋友,认为真正致困的却是他们缺乏社会支持,即便有工作,有不错的收入,也常自甘堕落,重陷穷困。

  就像评论区被点赞最多的一条留言所说:“我的眼睛看到写的是美国人的事,而我的心里知道这不仅发生在美国。”我们每个人,都熟悉这样的故事。比如这些年来的网络流行词“凤凰男”、“凤凰女”,既在表现和生产一种阶层印象,也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向上流动的艰难。任何社会都有贫富差距,向上流动都会遇上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近代以来,人类创造了种种政治和社会制度推动平等落地,而底层向上流动可能是人间最艰难的一种爬行。

  语文试卷上的阅读题,离真正的阅读有多远

  阅读可以考试吗?试卷上的阅读试题,考的是什么?也许每个学生都曾产生过这样的怀疑:一边做着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一边想:作者真是这样想的吗?《语文试卷上的阅读题,离真正的阅读有多远》这篇推送,我们看到的是来自作者的疑问。文章经常被选入语文试卷的知名作家周国平,最近专门出了一本书——《试卷中的周国平:对标准答案说不》,历数以自己文章为材料的55篇阅读试题,并附上了出题方的标准答案和作者本人的点评。

  身为文章的作者,他也常被试题引发这样的疑虑:“设小小的陷阱,玩小小的计谋,多么无聊,这是在测试语文水平吗?”“错得这么赤裸裸,把学生都当笨宝宝了。”“试对文章的趣味性加以探究”,这是一件多么无趣的工作,看到这个题目,哪个学生会不暗暗叫苦?这样的问题具备相当的共性。多数阅读理解题的基本命题思路,即是“抽出而讲之”,将文本拆开,将阅读搁置,一切为计算得分点服务。学生真正的阅读与思考能力一旦超出标准答案的范围,反而难以得分。——这应该是“阅读”题的意义吗?

  纪念

  靠不住的大楼,等不来的大师:梅贻琦逝世55周年

  1962年5月19日,梅贻琦过世,享年72岁。这位清华大学的老校长,以其谦虚的行事风格、真诚、坚守和魄力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早期发展,使它成长为国内最受人瞩目的大学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北大、南开一起创下了“西南联大”的辉煌。在梅贻琦所有的事迹之中,要数那句“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流传最广。梅贻琦相信,一所大学的生命力首先是在大师而非大楼。这些年来,每当大学教育面临问题或困境,人们已习惯前往梅贻琦的这句话身上寻求反思和批判资源,大学校长在演讲中引经据典也言必“大师论”。

  二十世纪末起,从土地商品化到城市化,再到全面市场化,中国至今经历着一场经济与社会的转变。大楼与“大学城”建设在此间进行。时过境迁,人们对“大楼”和“大师”关系的解读有了微妙变化。在梅贻琦校长逝世55周年纪念的日子里,我们用《靠不住的大楼,等不来的大师:梅贻琦逝世55周年》这篇文章来纪念他,同时也再次思考“大楼”与“大师”之间的关系。

  书事

  《摔跤吧!爸爸》背后的印度,在这些书里

  书评君总是会抓住各种机会推荐好书。近期,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大热,这个总是有陌生感的邻居大国再次走到了我们面前。这样一部口碑极佳的电影不断刷新我们对于所谓“印度歌舞剧”的认识,但另一方面,严酷的种姓制度、印度女性艰难的生存境况却一次又一次地将印度推到了负面舆论的顶端。

  书评君推荐的这些书,从关于饮食的《咖喱传奇:风味酱料与社会变迁》,到《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里印度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再到分析宗教问题的《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关注当代印度IT劳工现象的《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以及《微物之神》《微妙的平衡》这样的文学作品……它们可以帮你更深地了解电影背后那个纷繁复杂的印度。

  了解澳大利亚,可以读读这七本书

  5月10日到18日期间,恰逢第十届澳大利亚文学周举办。但关于澳大利亚文学,多数读者依然是陌生的。提起澳大利亚,人们首先想起的依然是考拉、袋鼠以及悉尼歌剧院。在中国人模糊的印象中,澳大利亚似乎是一片净土——地广人稀,资源丰富,遍地都是黄金。甚至没有多少人能够说出给他们造成这种印象的理由。更不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

  但澳大利亚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并且与中国有着悠远绵长的联系。《了解澳大利亚,可以读读这七本书》这篇推送,是一份关于澳大利亚的推荐书单。《澳大利亚史》《澳大利亚华侨华人史》《澳大利亚的亚洲观》这些通史和概述式作品依然是我们的首选,这同时也在证明着相关图书种类仍然有待丰富。同时,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和村上春树的游记作品《悉尼!》可以帮我们从作家的视角去认识澳大利亚。

  栏目

  霉土豆

  又是一本“译文毁原文”的代表,读得心好累!

  三月份至今我们已经推出了10期“霉土豆”书单。最近,书评君对“霉土豆”进行了小小的改版——加入了发霉指数,但不变的是“挖霉”的决心。在这里,我们欢迎大家吐槽读到的失望之书。这一期的发霉书目,是《彼得大帝在位时期的俄罗斯帝国史》。挖霉人表示,这本书让他相当失望,“味同嚼蜡,苦不堪言——本书又是质量极差的译文毁掉原作的代表”。你有什么想要吐槽的书,一起来挖霉吧!

  周末读诗

  做你的母亲而不辱没母亲的名

  母亲节,我们请江弱水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两首关于母亲的诗。“你不记得你的生日/你好像没有生日/你好像舍不得使用自己的记忆/你的记忆只刻写儿女们的履历……”李汉荣《生日》中的母亲形象,是感人的,他将母亲与天地合为一体,转成了无私的、仁爱的地母形象。而新一代诗人给我们提供的文本,越来越复杂和精细了。舒羽的《为爱命名》:“亲爱的女孩/我在今天早晨解开了系在心里/多时的疑虑——/如何照着母亲的样子/做一个你的母亲而不辱没母亲的名……”拜赐于父母一辈的努力,我们的生活已经“从斑驳走向精致”。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李妍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