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阻止飞行中开手机反被骂,道义何存?

2017年05月22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一家之言

  再多元的社会,也得有一些共同敬畏的底线规则,作为争论最终的“定海神针”。

  5月20日晚,一个有223万粉丝、简介为某创业公司创始人的“大V”,发布一条微博:“要一个道歉:今天乘CZ3157从深回京。邻座三次在飞行中开手机,空乘警告一次,之后又开,我劝阻后骂我说有病。空乘已按规定教育,个人要求她书面道歉。她开始不承认骂我,一会儿又说大兄弟算了。但不道歉。请大家转转,我就要一个正式的道歉。谢谢大家,无以为报,做自行车的就送三辆后街2017外变速版吧,作为刚直不阿的鼓励。随机抽”。

  截至21日22时许,这条微博已有2.6万人转发、2.2万条跟评。浏览这些“围观”,有人支持,说最痛恨这种飞机上不守规矩且自以为是的人;有人反对,说在飞机上不关机没什么大不了;有人在乎权利的伤害,说大V有什么权利曝光他人照片、搞舆论审判;有人很警惕,认为这是“舆论碰瓷”,本质还是趁机宣传一下自己的自行车……

  分歧很大。每个人都说得义正辞严、理直气壮。但基本上是鸡同鸭讲,各守一个频道,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越看越让人担心:对“道义”的理解如此南辕北辙,恐怕并不是一件好事。

  的确,价值多元时代,世界五颜六色,我们岂能戴上黑白眼镜,看什么东西都非黑即白、只论对错。但这一次我却突然产生了一些畏惧:到底什么是道义?如果大家对它的理解总是“盲人摸象”,各取所需,形成不了基本的共识,看起来无伤大雅,但在这之后,大家会选取自己认同的部分,“指导”自己的行动。一些谬误,可能会得到强化。这才是最糟糕的。

  比如,在这次争论中“坐飞机必须关闭手机等电子设备”作为规定应是讨论的基础,倘若否定这一支点,双方就会因起点不同而难以形成有效争论;再比如,对于规章制度,如果自己认为“有瑕疵”就无视它,去搞“变通规避”,那么制度的刚性何在?

  这些命题,如果缺乏共识,结果就会持续地“盲人摸象”,各取所需,不断强化。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最有道理,指责起别人来都能理直气壮,但把观点集中到一起,却是一个价值混沌的大拼盘。

  “道义”不只是纸面上的公理,更是生活里的公序良俗。“我眼中的道义却是他人眼中的罪恶”或者“他人眼中的道义却是我眼里的罪过”,都是不正常的。这确实是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但也必须得有一些共同敬畏的底线规则,作为多元争论最终的“定海神针”。尤其是对法律、规则、公共表达尺度等一些命题的认识,需要廓清、重申,明晰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否则看似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实则是舆论的撕裂和道德的相对主义。

  □毕诗成(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