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历史与现实,厘清“私人”与“公共”的边界

2017年05月2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扫一扫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作者陈漱渝为书评君撰文的手写稿。

  私人领域,在法律规则的条件下,享有独立自主而不受干预的自由,而公共领域则是人们平等参与讨论、协商的空间。两者具有严格的边界,但往往会变得模糊。比如说,恋爱结婚是谁的事呢?读书这件事又听谁的呢?还有官司呢?

  书评君在过去一周从历史与现实中,同读者探讨了两个领域的不同与边界。尽管恋爱结婚受到社会舆论和亲朋好友的影响,但冷暖自知,终究是个人的事。读书也一样,历史学家秦晖先生在新栏目“我有嘉宾”中说,读书不是为了谁读,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而到了公共领域,一切都得平等地遵从公共规范,当年文人鲁迅能告赢教育部长章士钊的启示也在于此。

  

  观察

  结婚恋爱到底是谁的事?

  恋爱结婚是自己的事,但现实生活里,婚恋问题却越来越公共化,它越来越牵涉到整个家庭的情绪,甚至还牵涉到所在的集体(学校、单位……)的情绪。

  前段时间,共青团中央都开始为大龄未婚青年着急。一方面,是学校对学生早恋问题的严防死守,另一方面,是社会对青年大龄未婚的担忧。而在这两种声音之外,不少“当事人们”则强烈指出:婚恋是私人的,是隐私的,是自己的事儿。

  为何我们的社会如此恐惧“早恋”,同时又如此急切地“催婚”?书评君推送《一边是团中央关注未婚青年,一边是大学严办男女过于亲密,结婚恋爱到底是谁的事?》回答了这一问题,或许婚恋问题的背后,正是藏着我们这个时代的恐慌。

  为什么在今天,“处女情结”依然可以成为话题?

  被称为“都市女性职场励志情感剧”的《欢乐颂2》自播出后一直话题不断。在第16集中,邱莹莹邀请了邻居们一起吃饭,介绍自己的男友应勤。席间应勤偶然得知邱莹莹“不是处女”后愤然离开,并称邱莹莹“不自爱”、婚前性行为是“污点”。这一举动在网络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处女情结”和当代婚恋观的大讨论。

  是顺理成章的剧情也好,刻意安排的冲突也罢,剧外的热议和前些年悄然盛行的“处女膜修补”广告仍在表明一种被称作“处女情结”的存在。

  都说时代变了,但从传统的女性贞节观,到依然为女孩的“第一次”赋予各种意义的今天,为什么女孩的“第一次”仍在背负这么大的重量?书评君推送了《为什么在今天,“处女情结”依然可以成为话题?》探讨了处女情结在文化多元、思想开化的今天,何以还可以成为一个话题的文化心理逻辑。

  温故

  一场著名的民告官:文人鲁迅告赢教育部长章士钊

  鲁迅和章士钊,都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但他们却总互相看不顺眼,甚至还闹了一段著名的公案。1924年至1925年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运动风起云涌,直接动摇了北洋军阀政权。章士钊下令停办女师大,甚至派军警武装接收女师大。女师大被解散之后,成立了校务维持会,鲁迅则在维持会中任委员。

  章士钊认为鲁迅此举为忤逆犯上,不服从教育部命令。其时,章士钊任教育部部长,鲁迅则充任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科长。一个小小的科长,何以能告赢高高在上大权在握的部长?

  书评君推送了《一场著名的民告官:文人鲁迅告赢教育部长章士钊》,鲁迅研究学者陈漱渝老先生为我们还原这场公案。其中的许多史料与考证极为珍贵,再现了一个有勇有谋、在权势面前大无畏的鲁迅。

  现场

  全球史这么热,能培养出世界公民吗?

  《麦克尼尔全球史》

  作者:约翰·麦克尼尔 威廉·麦克尼尔

  译者:王晋新等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3月

  在当下中国史学界,“全球史”是一个颇热的词。前段时间,书评君也推送过关于美国历史学者麦克尼尔父子的文章。今年3月份,这对讲述世界史的父子的著作,刚刚出了中文版第二版,书名也从第一版的《人类之网》改为更顺应“全球史”热潮的《麦克尼尔全球史》。

  “全球史”作为一个全球知识界热点,兴起于什么样的历史背景,又在回应人类历史发展的何种诉求?与世界公民有何关系?5月21日,书评君走进北大博雅讲坛第96期“大写意:全球史的写法与读法”现场,以《全球史这么热,能培养出世界公民吗?》一文整理了钱乘旦、王立新等学者的见解。

  这部作品差点要了马尔克斯的命

  《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陶玉平

  版本:南海出版公司 2017年6月

  今年恰逢《百年孤独》面世50周年,与此同时,我们迎来了马尔克斯的另一本著作《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中译本。本书是他难得一见的非虚构写作作品,因为采访与写作此书,马尔克斯还曾一度被追杀,身处险境。

  5月24日下午,第17届“相约北京”艺术节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了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问世50周年暨《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文版新书发布活动。现场邀请了著名作家阿来、李敬泽、梁鸿等,与读者分享他们阅读马尔克斯的心得与体会。书评君推送《这部作品差点要了马尔克斯的命》一文重现了现场。

  栏目

  评审团

  本期“评审团”栏目,为大家推送的是《午夜听起来很寂静》的阅读反馈。相对于前几期“阅读评审团”的报名盛况,本期评审书目《午夜起来听寂静》似乎吸引的是更多热爱诗歌、热爱民谣的小众阅读爱好者们。

  入选的评审们大多对于此书的作者周云蓬有着较多的关注和浓厚的情愫。无论是对他的歌、他的诗、他的人,评审员们都将他们熟悉的周云蓬和这个“新的”周云蓬结合在一起,在诗中认识了不一样的他,这或许便是诗歌所能带给人的独特感受。而正是通过周云蓬的诗、周云蓬的歌,评审员们得以看到这些文字和韵律背后的灵魂,体味到深夜漆黑中的思绪和感受。

  周末读诗

  在这一期江弱水给大家分享的是,马哈茂德·达尔维什的诗《致另一位杀手——》。达尔维什是当今阿拉伯世界最负盛名的巴勒斯坦诗人,终生通过在诗学和自然中寻求美,来反抗以军的占领。

  巴以战火不断,看着因战争死去的婴儿,达尔维什表现出的不是愤怒,更未否定对方,只是静静地与“敌人”说话,想象巴以两国孩子结为连理这样一副美丽的和平场景,用“美”道出自己的诉求,诗歌平静、真挚,极其动人。

  “我有嘉宾”第1期嘉宾是历史学家秦晖。书评君所征集到的读者提问,有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发展关系、青年学者的专业性与思想性能力,有中国前现代社会的历史逻辑、农村发展,也有读书与行走的那些故事。我们筛选出其中表述更真诚、更清晰、同秦晖研究及经历更相关的提问。

  在秦晖看来,任何一个学者做研究,都有基于自己学术积累学科渊源和问题意识的专长,但尽管从原创性而言要有不雷同任何人的独立见解,却未必要有学科畛域之见。然而,我们终究还是不能预测长远的未来,就正像历史上的所有时期一样,只不过,这并不妨碍“我知道该做什么”。该做什么呢?单就阅读这件事而言,他说“读书要有问题意识”,不是为谁而读,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把握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罗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