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城事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城事

残障职工:工作让我“变回”普通人

大宝九成一线员工是残障职工;市民政局工会创新残障职工帮扶方式,由救助式变成激励式

2017年05月2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17年5月27日,化妆品灌装车间,残障职工正在给化妆品进行装盒打包。新京报记者 王贵彬 摄

  在朝阳区青年路东北方向不到3公里的地方,有一个特殊的企业——北京市大宝日用化学品制品厂。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这个民政福利企业520名职工里,有300多名残障职工,网购客服、包装工人……每个残障职工都有适合自己的岗位。

  近年来,北京市民政局工会对残障职工的帮扶,从以往发放慰问金的救助式帮扶,转变为激励式帮扶,培训劳动技能、开发就业岗位、提供产品销售平台,这种帮扶形式的转变,让残障职工的心理也发生了变化,“我和家里其他人一样,能工作挣钱,这让我觉得有尊严。”5月27日,大宝厂职工郭霞用手语对记者说。

  今年五月,北京市民政局工会获得首都劳动奖状,这是北京市总工会在劳动节授予一个工会集体的最高荣誉。

  尊重残障职工 厂里通用手语交流

  27日上午9时许,在大宝厂生产负责人迟克健的带领下,新京报记者来到这个特殊的企业。

  在大宝厂,残障职工比例占62%,其中大多数为聋哑人。为了尊重他们,厂里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一线职工,平时大多用手语“聊天”。

  因为交流方式的不同,聋哑人项征在最开始做网购客服专员时,还有些不适应,经过培训,她很快胜任了工作。

  这几天正值大宝厂“厂庆促销”,项征的客服信息一直跳个不断,从催发货、产品包装,到咨询厂庆促销价格,大多时候,她同时在接受37个人的咨询。用文字向顾客解释后,项征再把情况转给相关同事处理。

  没有杂音 聋哑职工做事更专心

  在大宝厂的一线生产车间,九成以上是残障职工。灌装车间、包装车间、贴标车间,记者走了一圈,分装产品、打包、封箱、贴标……职工们的工作井然有序,如果不是偶尔看到他们用手语交流,根本识别不出他们身体上有缺陷。

  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灌装车间副主任张亚东管理着32个人的车间。每天早上要根据订单查看原材料、成品和配料的数量,确定当天的工作量,然后给工人进行分工,此外还要承担记账、开票、出库的工作。

  张亚东和工人们驾轻就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在一线工作了二、三十年,操作和效率都不成问题,防的是出错。“尤其是有礼品订单,一个箱里要装好多不同的礼品,就怕弄错,抽查就要更加细致。”张亚东打着手语说。

  而在包装车间,护肤品装盒、塞说明书、打包、封箱,工人们一天能将8000多瓶产品打包装箱,包装班班长郭霞则需要不时地对流水作业进行抽检。

  “聋哑人,有时做事情比普通人做得还快、还好。他们的世界没有杂音,能更加专心、用心。”迟克健说,今年厂庆的销量比去年增加了300%,不仅完成了订单,销售额还有增长,而他们生产的高端护肤品是90年代初唯一由中国官方检测,同时通过日本厚生劳动省认可出口到日本的产品。

  不上自动化设备 保障残障职工劳动权

  并非所有的生产线都能达到较高的生产效率,尤其是生产不断地自动化,机器的效率显然要高于个人。但为了保障残障职工的劳动权,大宝厂董事长刘卫没有开全自动化生产,“贴标有自动化机器,很先进,但只在订单多的时候才会用,平时都是人工贴标”。

  就是这样坚持让职工在一线生产的措施,反而让残障职工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记者采访刘卫时,正好碰到刚刚下班的职工们,大家上前打招呼,刘卫熟练地用手语和他们交流起来,鼓励他们好好工作。临走时,一名职工做了一个“钱”的手势。

  “哈哈,想让我给他们涨工资。”刘卫说,工作、挣钱,残障职工就想要跟普通人一样的劳动机会,过正常人的日子。“有的企业安置残障人士就业,但并不让他们工作,甚至让他们回家休息,直接发钱。这样既不用担心他们的安全,又能上自动化设备增加效率,但这恰恰没有让他们感受到靠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体验。”

  不只是工作上的照顾,厂里还给残障职工安排了一系列福利:家里有孩子高考,会有3天高考假;有80岁以上的老人,能在重阳节安排一天孝老假;厂里还给职工安排了瑜珈馆、健身房。甚至许多岗位,残障职工每月收入要比普通职工多出上千元。

  郭霞2008年来到大宝厂工作,如今她的儿子已经18岁了,过几天就要高考。在跟人交流时,她始终保持着笑容,“跟工友们一起工作、一起劳动、挣钱,我和家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郭霞用手语说,是劳动,让她变回了普通人。

  对话

  北京市民政局工会主席韩锋

  努力让残障职工通过劳动获得尊严

  新京报:给残障人士安排就业,这与发放补贴、物资的帮扶有什么不同?

  韩锋:我们民政局工会与其他单位的工会工作最大的区别就是多了一项帮扶残障职工。过去是谁有困难,我们就帮着解决。主要是靠钱和物资。

  现在,我们改革创新帮扶模式,主要通过给残障职工开设职工素质大讲堂,全面提高残障职工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事更多的、适合的工作岗位,从心理上改变他们对生活悲观失望的情绪。这是一种激励性的帮扶,从“输血”变成了“造血”,是帮扶残障人士的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

  新京报:这种新帮扶模式对残障职工来说,有什么变化吗?

  韩锋:心理变化很大。在一般人看来,工作挣钱是一个谋生手段,但对于残障人士来说,有一份工作就是有一份尊严。从被社会施舍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社会价值,这种心路只有他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是多么幸福。

  新京报:对残障人士的帮扶方面,未来还会有哪些新举措?

  韩锋: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给予残障人士很大关怀,从生活上给予了基本保障;但是社会上也存在着歧视残障人士的现象。其实城市里贫困人口的产生,主要是家庭成员出现大病或致残,对残障人士的帮扶,就是城市里的“脱贫攻坚”战。我们一方面努力让更多的残障职工通过适合的劳动获得尊严,另一方面,我们还搭建了“民福在线”网络平台,扩大他们的产品销路,使他们的劳动成果回馈社会,让他们获得幸福感。

  新京报记者 吴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