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16:对话

对话重庆“最复杂立交桥”设计负责人刘帮俊:

“看起来绕,走起来还是很好认路的”

2017年06月02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重庆主城“最复杂立交”黄桷湾立交完工。图/视觉中国
黄桷湾立交设计图。受访者供图

  ■ 对话人物

  刘帮俊

  黄桷湾立交桥设计负责人,林同棪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桥梁事业部副总经理。

  ■ 对话动机

  近日,一组“重庆最复杂最任性立交桥”的图片在网上广为流传,密密麻麻的匝道分为了5层,20条匝道向8个方向延伸而去。重庆三横线、内环高速及机场专用高速三条道路在此相交,同时周边原有低速道路与三条高速在此相接,道路密集,高低不同,加上拐弯、转向等设计,让人很难分清每条匝道到底通向哪个方向。

  该立交桥是刚刚完工的南岸区黄桷湾立交桥,很多网友调侃称,“比著名的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还复杂”“导航是否也会被绕晕?”“走错一个匝道就是重庆一日游啊”……

  面对网友的调侃和吐槽,该立交桥的设计负责人刘帮俊回应,交通功能的需求决定了立交桥的复杂性,黄桷湾立交桥承载交通功能多,它将解放碑、江北嘴、弹子石三个CBD和江南新城等连为一体,设计确实复杂。他们在“交通标识”上做了重点考虑,便于过往司机识别。

  刘帮俊觉得,网络上的热议和吐槽都是很正常的,普通公众对立交桥的理解没那么专业,对由来和为什么这么设计不太了解,“其实该立交桥真的走起来还是很好认路的。”

  “走错了,10分钟内就能进行道路转换”

  新京报:黄桷湾立交桥为什么设计得这么复杂?

  刘帮俊:在项目的设计思路上,首先要考虑交通需求,交通功能的需求决定了立交桥的复杂性。这是国、内外少见的三条快速路(机场高速、三横线、内环高速)相交形成的枢纽型立交桥,国内立交桥多为两条或两条以下的快速路相交。

  另外,我们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上面三条快速路的相交,同时也保留了快速路和最下层慢速路的连接,所以功能多决定了黄桷湾立交桥的设计比较复杂。

  新京报:怎么保证司机通行的便利性呢?

  刘帮俊:我们在交通识别上做了重点考虑,主要采取了两个措施:其一是快速路主线的转向交通,就是一条主线转向另一条主线,均采用了单一出口,避免一般立交桥多出口导致的识别困难;其二,每个分流点只有两个方向选择,就是匝道分叉时只有两个叉口,要么左要么右,使过往司机易于识别。

  新京报:你怎么看“走错一个匝道就是重庆一日游”的说法?

  刘帮俊: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有司机开错路了,即出现方向选择失误的情况,可以通过附近其他立交桥进行道路转换,周边相邻立交桥的间距均在4公里以内,距离很近,转换的正常车程也在10分钟以内。

  新京报:有人建议,不同匝道或不同路线应涂上不同颜色,将黄桷湾立交桥弄成“彩虹桥”以增加司机通行的辨识度?

  刘帮俊:我个人觉得不太好。从景观上看,立交桥是个单体工程,最好还是维持统一的颜色,涂上不同颜色会显得花花绿绿,可能对周边大环境的和谐不太好。再加上在立交桥下,也正在进行绿化工程,最好颜色还是以统一协调为主。

  “最复杂立交”设计花了5年

  新京报:黄桷湾立交桥设计了多久?有何难度?

  刘帮俊:这个项目的设计时间很长,从2004年开始研究方案,花了5年时间才完成设计。2009年完成设计后,开始施工,到现在施工基本完成也用了7年时间。

  设计上要考虑交通组织、交通识别性等问题,在用地范围有限的情况下,设置5层结构20个匝道,实现各等级道路之间的转换,还是比较麻烦的。而且为了不影响交通,必须创新采用特殊结构和特殊工艺,都用在一个立交桥上,增加了一定难度。

  新京报:项目的设计方案复杂,且时间跨度也较大,中间有过设计变动吗?

  刘帮俊:我们在设计过程中是没有改变方案的。只是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些调整,但大多只是施工工序的调整。

  新京报:施工过程中有难度吗?

  刘帮俊:施工难度还是有一些的。施工期间,为保证既有交通道路的正常通行,桥梁结构采用很多特殊结构,比如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叠合梁等,同时采用顶推施工等多种特殊工艺,实属不易。比如上层桥施工时下面路要通行,那么就要选用跨度大的梁进行施工连接,有的单个跨度就有49米。还有因为立交桥层数较多,在立交桥上下层的施工排序上也花费了很多工夫。

  “热议和吐槽都很正常”

  新京报:除了被公众评价为“最复杂立交”,黄桷湾立交桥自身有什么特点?

  刘帮俊:首先这个立交桥的功能明确,层级分明,形成了两套体系,上面四层实现了快速交通和快速交通的转换,最下层保留了原来快速交通和慢速交通的转换。同时黄桷湾立交桥是资源节约型立交桥。此处自然地形的高差比较大,大概有50多米,立交桥自身的高差也有30米左右。本来地形高差是不利条件,但我们充分结合地形高差,形成以定向匝道为主的五层立交。而且我们还充分利用原来立交桥的用地,该处本有个老立交桥,在改造时我们尽量用原有立交桥的用地,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和冲击,实现土地节约利用。

  新京报:后续还有哪些措施减少司机走错路?

  刘帮俊:可以考虑改进交通告示牌的设置,比如交通告示牌上的地名设置,可先设大地名,再设小地名等。在征集更多公众意见后,这些都可以改善的。

  新京报:面对网上的各种吐槽,作为设计负责人心情如何?

  刘帮俊:这几天本来有点忙,听到同事说这事后,就去了解了一下,其实对我们来说也没觉得特别怎样。我觉得网络上的热议和吐槽都是很正常的,普通公众对立交桥的理解没这么专业,对由来和为什么这么设计不太了解。

  当然专业人士不会这么看,专业内外的人理解存在差异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能还有些人为了吸引眼球,找一个特殊点放大,其实大部分人说立交桥复杂只是看到了网上的照片,觉得密密麻麻很复杂,这都是很直观的感受。而实际上没有问题,这个立交桥的交通识别性还是不错的,真的走起来还是很好认路的。

  新京报记者 宋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