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经济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经济时评

万喆“艰难时刻”的改革者:有套路,也要有定力

2017年06月06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万喆
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编者按】6月5日凌晨,人民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刊文《证监会主席刘士余的“艰难选择”》道尽了“股灾4.0”的舆论压力下,证监会主席的艰难选择。四天前,证监会宣布IPO企业降至4家,此前数月IPO节奏一度维持着每周10家,终于在端午节前夕达到沸点。随着大股东减持新规的落地,此次数量调降,时间点之“巧合”未免让人联想到是对市场呼吁“暂缓新股发行”的回应。“一片怒怼声中,刘士余面临着上任以来最大的舆论危机,也迎来其监管新政的艰难时刻。”侠客岛在刊文中如是评论。

  每逢股市波动,证监会为何总受指摘?质疑之下,刘士余主席又应如何抉择?股市改革推行4年,为何仍举步维艰?新京报推出第五期“刘士余主席,我想和你谈一谈”,聚焦“改革者的应有模样”,邀请中国黄金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万喆,解读舆论漩涡中监管层当有的立场与坚持。

  戳痛点

  监管一加强,市场就走低?

  证监会端午节前又出减持新规,市场不仅表现出“嗯,在意料之中”的淡定,甚至还有些“这不是挺好的嘛”的其乐融融。笔者不禁感慨,改革千难万险,终于迈过了第一道门槛。那么,改革难点究竟在哪儿?

  不过,改革是个技术活儿,要有决心有勇气,但不一定动作大就是好。股市经过多次改革,纵然各位前任怀抱为民之心,但有三组矛盾却是历次改革需要面对的。

  一是政策执行与市场承受的矛盾。政策的方向历来明确,消除市场的黑暗与野蛮,走向公平与光明。但市场纠葛成因复杂,环境造就不成熟的投资者,投资者也会促发不成熟市场。因此,若采用“给林妹妹治咳嗽用小柴胡”的方法,就很难达到目标。市场主体繁复,无法全都点对点“摁住”,不找到根源细细拆解,政策多会流于表面,要么无效,要么塌方。

  二是短期与长期的矛盾。从长期看,市场化改革对于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和投资者权益保障的好处不必言说;但短期而言,现有框架会被打破,阵痛势必发生,若对此毫无准备,则难免会被随之而来的舆论狂潮冲垮。不仅如此,市场反应也将导致预期发生改变,甚或产生混乱,致使“超调”几乎成为家常便饭。这是任何改革都需要的转换成本,如此就需要合理、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将消耗减到最低。否则,诗和远方再美好,也出不了苟且这道眼前的门。

  三是股市功能与责任的矛盾。中国股市的建立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决定了我国股市兼具两方面作用,一是作为市场化进程的标志,二是为企业融资提供渠道。两者都是为中国经济大背景服务,因此决定了行政手段在中国股市中出现的必然性,这与所谓纯粹的市场化还是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看,热烈期盼股市繁荣的,或许不止于股民。

  有声音将近日的股市低迷归因于三会监管联合发力。但值得反思的是,当证监会批评内幕交易,批违规减持现象严重时,市场就跌;加强监考力度,考试成绩就往下走,这说明了什么?说明过去成绩水分很大。这就好像严打抢劫偷窃犯罪现象的决策刚起,街上就没人,表明社会治安状况已让良民不敢出街。监管出击,在股市表现上,未成利好反成利空,也侧面反映出市场生态环境。一言以蔽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

  聊复盘 从“敲打”到“喊话”:政策需要带节奏

  但是,想做改革者,挑战“恶势力”并不容易。推动证监会监管机制完善并非朝夕,今天市场改革的初显成效,对刘士余主席及其监管层而言,有哪些“套路”是需要继续坚持的呢?

  事实上,这次监管的加强有其深刻背景。无论是最高层或权威人士,都曾多次表明改革意志牢不可破。其中,恢复市场良性、可持续性发展机制成为重点,因此,明确监管与市场关系的定位,致使过去单纯将股市或金融市场繁荣,当成政绩的日子不再。通过梳理当前经济发展中之问题,无论是提出“去杠杆”,或是强调防范系统风险,都给了监管尚方宝剑,加之金融反腐已进深水区,上述背景为市场监管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政策制定要有步骤地带节奏。虽然改革背景在此,但如何用活政策,带动市场而不是被市场带着走,却极其困难。刘士余主席上任时,正值中国股市苦难时期,他先是“守”,慢慢把股市的精神养回来;然后是“敲打”,从创业板开始,对一些估值虚高、财务造假的公司进行处理,逐渐扩大范围和影响;接下来是“喊话”,对市场上的根源问题进行批评。市场大惊,在舆论对抗中,主体纷纷收敛;紧接着法规法案出台,查处力度加大,法规细则和力道逐渐加深。有些人想要的“毫发无伤”和“血流成河”并没有出现,市场趋势已然明了,市场理解也能闯过关隘。

  谈建言 “繁荣”并非常态,“波动”才是

  随着市场扩大,参与对象越来越多,想要使股市真正承担起融资职责,就必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机制,这也意味着“繁荣”并不一定是常态,“波动”才是。然而,除改革推进压力外,还有舆论呼声。纵观历次股市波动,每每出现低迷,便不乏市场声音将矛头直指证监会;而随着市场“回暖”,舆论也突然“安静”。

  这种比市场波动还短的市场躁动更让人担心。脸谱化的归责方式反而会模糊市场化改革的面目,从舆论上绑架市场只会阻碍改革而损害市场。然而,由于决策层身在其位,历次改革一遇到这一问题,最终都选择了“繁荣”为纲。几番跌宕之后,股市生态反而恶化,劣币驱逐良币便时有发生。

  然而,无论何种境况,决策层依然需要明确的是:监管不对股市成绩单负责。

  成绩单本是个窗口,股市反映的是宏观经济态势和微观个体集成的结果。保险业多年来发展如何,你可能不知道,但宝能上股市来狙击,你就看到了,所谓“一叶知秋”,如此才能达到股市是中国经济晴雨表的目的。

  不过,一个班级的成绩好不好,不能维系于监考老师身上,但老师的职责恰恰是保证成绩单真实反映每个学生的水平。股市同理,监管并不保证大盘涨跌;但需要严格按照规范,实现“三公”原则,由此才能保证个体权益的争取,也才能保证整体福利的最大化。

  当然,改革不是个人表演,必须破立相辅,配套相应机制建设。

  其一是信息披露制度有待完善。在充分监管市场主体交易过程中信息披露的基础上,明确披露细则。笔者建议建立抽查证券企业的财务报表等会计信息制度,严格会计标准,并合理规定行业对敏感指标特别是杠杆率的允许范围,以打击信息欺诈,减小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

  其二是完善打击内幕交易制度。当前内幕人员范围规制过于狭窄,监管者需要使其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这就需要建立完备的证券市场数据库系统,进行全面监控监管,用大数据来确定内幕交易嫌疑,并完善相应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其三是健全依法治市的基础。在法律上确立证监会为中国唯一集中统一的证券监管机构,合理规定证监会的法律权力。除了尽快完善各项证券有关修法,还应赋予证监会更多执法权力,尤其在调查权方面。同时,应加大公开范围监督证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法律救济。

  稳中求进提了好多年,在很多领域,稳和进始终无法调和,所谓“一抓就死一放就乱”。而这恰恰需要监管厘清市场与监管的定位,面对既得利益的重新调整,坚定改革的价值初衷。改革之路前途漫漫,中国经济要突破改革瓶颈,不仅需要“套路”也需要“定力”。

  【致读者】

  有人说,这是“刘士余的艰难时刻”,然而这不是,这是中国改革的艰难时刻。我们可以批评刘士余,但如果这些批评是基于我们既不了解刘士余改革的意义,也不明白当今市场存在的问题,那么,我们不过是因为不知道到底在要什么,而在谩骂中耽误了自己。至此,需要市场化改革和端正价值投资理念的岂止是一个A股?这是改革中的艰难时刻,更是我们大家的艰难时刻。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