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3:书评周刊·主题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3:书评周刊·主题

评审报告

这个故事,改变了我对英雄的看法

2017年06月10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百年孤独》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范晔
版本: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1年6月1日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杨玲
版本: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5年6月1日
此书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
《活着为了讲述》
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李静
版本:新经典文化·南海出版公司 2016年4月1日
作者的自传。在22岁的最后一个月,他陪母亲回乡卖掉房子,也标志着其文学生命的开始。从此,他掉进“写作”这个甜蜜而痛苦的陷阱。

  一人,一船,无食物,无淡水,身处茫茫大海,面对无尽时间……这是《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试图捕捉的画面,将这个幸存者海上漂流的十天写出平静之下的惊涛骇浪,这是马尔克斯伟大的地方。在马尔克斯凭借小说赢得世界级声誉之后,本书是他首次引进中译本的非虚构作品。

  我们第一时间在书评周刊微信端的“阅读评审团”栏目,开放了对这本书的评论征集,邀请五位读者共同阅读这本书,并给出反馈意见。“征集令”甫一发出,我们就收到读者踊跃热情的报名,可以看出马尔克斯在国内仍然拥有广泛的阅读群体。从各位读者评审们的阅读反馈来看,本书虽然是一部非虚构作品,但仍然延续了马尔克斯独树一帜的写作风格。

  离开了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马尔克斯用另一种力量,将冷硬现实中的荒诞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发表后,因触怒当局,连载报道的报社被迫关张,马尔克斯也踏上了流亡之路。故事之外的命运,一如马尔克斯笔下的世界,如此现实,但也如此魔幻。

  1号评审员:木子纷蓉

  阅读评分:9分(满分10分)

  有些书不属于作者 而属于经历者

  最初读马尔克斯的作品,是大三的时候读《百年孤独》,那时只在每晚睡前点着台灯翻上十几页,好像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沉下心来读马尔克斯。拿到书之前,凭着一贯印象,以为这又是一部“厚重”的作品,没想到它只有180页。我依照习惯在睡前翻开,却被书中的内容吸引难以释卷,一口气读完。合上书,夜已深了,窗外下着小雨。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水兵在军舰上跌落海中,独自在筏子上没吃没喝漂流十天后生还的故事。茫茫大海,一个人,十天,日升月落。马尔克斯在《活着为了讲述》中提到过写作这个故事时的情形,他每天和故事中的主角交谈,然后当晚写成文章,在报纸上连载。故事最初发表时使用的是主人公本人的名字,但我们依然可以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马尔克斯的痕迹。不论《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还是这本《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它们在开篇都是看似热闹而张扬的,这样的叙述手法更加衬托了作品孤独的底色。

  虽然是非虚构写作,但马尔克斯选择用第一人称落笔,这样的视角让故事以更生动、更有张力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一个人,一片海,我们阅读时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故事的主人公与自然对抗时的惊心动魄,比如,感受到他每天傍晚五点钟被鲨鱼环绕的紧张刺激,感受到白天被太阳炙烤的焦灼和夜晚冰冷的绝望。

  当周围只剩茫茫大海,那些底线和约束是否还能作数?当生命只剩下绝望,他将如何说服自己不放弃希望?可能就像马尔克斯自己说的,“有些书不属于作者,而属于经历者,比如这一本”。阅读也是一种经历,而我们捧卷阅读,也会在与经历者的交互对话中产生共鸣。

  2号评审员:泮池的鱼

  阅读评分:8.5分(满分10分)

  孤独旅程的起点

  每个人都在重复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对马尔克斯来说,故事的主题永远是孤独和死亡——奥雷连诺上校一个人站在行刑队面前,马孔多在风暴中消失;水兵贝拉斯科在茫茫加勒比海的水筏上,孤独地等待死亡的降临。而马尔克斯自己,也因为写作《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触怒了当局且险些送命,只得被迫出走欧洲,艰难度日。

  相对于《百年孤独》中浓墨重彩的描绘和奇幻瑰丽的想象,28岁的马尔克斯在本书中以贝拉斯科的口吻,用最平淡的语言讲述了一个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海上生存故事。“既无怜悯,也无煽情。”

  贝拉斯科在事故发生一个月后,说出军舰上因装载过量走私货物而导致海难的真相。他之前肯定已经反复地讲述了当局认可的故事版本,并由此成为英雄,获得了“荣耀与前程”。

  对读者来说,这个故事背后的现实更耐人寻味,充满了戏剧性。从贝拉斯科选择走进《观察家报》办公室的那一刻起,我们书中健谈的主人公已经意识到,他们或许将因忤逆政府,一起告别舒适与安逸,各自走向不确定的未来。也许,成就《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这篇杰作的原因就在于,记者马尔克斯和水兵贝拉斯科都有着追求真实的共同渴望,即使这些真实意味着孤独与死亡。

  贝拉斯科在海上十天的经历和《观察家报》年轻记者写作此书之后的遭遇,宛如两条平行而又重叠的叙事线,掀开了拉丁美洲20世纪60年代社会图景的一角,仿佛是多年以后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历史恢宏画卷的序章。这也成为大师写作生涯的起点,“要是没有这三年穷愁潦倒的生活,我可能当不了作家。”

  3号评审员:呢喃

  阅读评分:7分(满分10分)

  魔幻一直在现实中生长蔓延

  我收到的《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是一本不起眼的试读本。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先睹为快”着实令我雀跃。找个家中最舒服的角落,一杯黑咖啡作伴,开始与主人公一同在筏子上历险。不到一天,这本书就看完了。

  这本为读者带来甚多阅读快感的小书,固然应当感谢主人公的清晰记忆和丰富表达,而连续20天每天6小时访谈积累大量资料,更有赖于马尔克斯的挖掘和选择。

  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自带魔幻属性。意趣横生的故事中,已逝的伙伴在船头“不请自来”,每天下午5点钟筏子周围会出现前簇后拥“准时得惊人”的鲨群,而没有留白的璀璨星空更是一生再难得见……

  报道发表15年后在1970年首次结集成书出版时,马尔克斯已经因《百年孤独》而名声大噪。他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说:“使我沮丧的是,相比对这篇文字价值的兴趣,出版商们更在意它是由谁的名字发表的,其实我很难过,这个名字恰好属于一个当红作家。”好吧,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仅仅因为这是个有趣的故事,忘掉这是这个可爱的老头儿在去世三年后给热爱他的中国读者们的礼物。

  4号评审员:李乱

  阅读评分:6分(满分10分)

  写作是和自己厮杀的过程

  有幸在《百年孤独》出版50周年时,读到马尔克斯的这本非虚构作品。

  可能是《百年孤独》先入为主的原因,读此书时总觉得过于平淡,感觉就像拧开水龙头,《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从里面流了出来,手中的水杯也随着故事的发展渐渐丰满,但也只是解渴罢了。而读《百年孤独》时却像在六月午后打开一罐冰可乐,腹中总是打出一个甘甜的嗝儿来。

  这并不是质疑马尔克斯的写作能力。用第一人称写一个非虚构题材,还是一个人在海上漂流的单调故事,本身就是有很大难度的。这更加体现了马尔克斯在叙事能力和细节描写上的出色能力。既要讲述故事,又不能超越非虚构的边界,这种写作是和自己厮杀的过程。

  相比于故事本身,我对这本书带给马尔克斯命运的改变更感兴趣。报道惹怒了当时的独裁政府,报社被迫关门,马尔克斯开始了流亡生涯。或许,正是经历了这种流亡时的真实孤独,马尔克斯才能写出马孔多的百年孤独。假如马尔克斯没有写过这篇报道,他会不会永远是一名普通记者?

  5号评审员:独行动物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即使身陷绝境,也仍有选择

  这个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英雄的看法。

  诚然,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仅仅是因为幸存就成为英雄,因而在与良心的搏斗之下,选择了将这个“英雄”的外壳打碎。

  但在我看来,这个人的确是英雄,他有强大的意志力。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吃不喝,人最多能活四天,而他不但坚持了十天之久,甚至在最后精疲力竭之际,还游了两公里,从漫漫的海上之旅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陆地。我很感谢这次阅读经历,使我遇到这样一位无畏的勇士,并且正因为他真实存在过,使得我再一次相信人可以创造奇迹、突破极限,即使它打破了英雄的偶像,他同样有着英雄的光辉。

  大多数没有体验过死亡边缘的人都相信,一个人会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甚至吃食自己的同类。贝拉斯科却告诉我们,即使在陷入濒死的绝境之时,人也是有选择的。

  栏目主持:新京报记者 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