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4:专栏
上一篇  下一篇

“学校修改考生密码”:

教育的底线是尊重个体选择

2017年06月15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漫画/许英剑

  隔岸观我

  

  那些替考生“择校”的越俎代庖的中学,单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教育理念,实是饮鸩止渴,只能解释为一种冷酷的功利主义。

  作为传统最为深厚的“国考”,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是能不断触发新的社会议题。今年的高考除了“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作文题目外,最大的争议恐怕就是“志愿填报密码不在我手里”的故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国内某些中学因竞争清华、北大上线人数而修改考生志愿填报系统的密码,“迫使”很多无意“清北”的中学生填报这两所公认的顶尖学府。

  这个故事看上去只是“成功者的烦恼”,毕竟全国上下能去思考“上不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但相关的新闻报道还是在很大范围内激发了人们的共鸣。因为它以某种极端的方式揭示了一个问题:本应最纯粹的教育系统,出于功利性的考虑,竟对个体命运选择进行堪称粗暴的干涉,从而在最大的限度上生产出所谓的“成功者”。

  作为一个已经距离高考很远的人,看到类似新闻还是会觉得心有戚戚,足见这样的事给人留下的创伤之深。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作为学习成绩在省里较为出众的文科生,从一开始无论老师还是父母都全力支持我报考北大。但在专业的选择上,却是冲突不断:父母希望我选法律或金融这样明显更符合“成功人士”培养标准的专业,可我却坚持要学新闻。斗争的结果虽然是我取得胜利,成功进入了新闻学院,但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父母还是会时常将“如果当初听我们的学XX,现在说不定如何如何”挂在嘴边。

  父母对我的“干涉”至多源于他们作为父母的责任感,这无可厚非。但如今,“一考定终身”早已成为历史,整个社会日趋奉行多元和宽容的现代文明法则。因此,那些坚持“替考生做主”的越俎代庖的行为,恐怕只能解释为一种冷酷的功利主义。

  例如,一位朋友的小孩,在华北地区一所很好的高中读书,高考结束后他的班主任即反复、强烈“建议”他舍弃自己想去的某外国语大学的法语专业,选择北大的一个冷门专业,因为这样可以提升学校的“清北上线率”。而在我做大学教师的这些年,见过太多在父母和老师的干涉下郁郁寡欢地度过四年大学生活的学生。这种单纯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教育理念,实在是饮鸩止渴,只会压抑学生对知识的敬畏,扼杀他们最纯粹的快乐。

  一种理想的教育文化,应摒弃绝大部分建立在数据之上的指标体系,并充分尊重人的天性和意愿。现代社会需要建立在边界感的基础上,现代教育理念也是一样。所有个体都有选择自己命运的自由,也有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义务。如果连对人最基本的尊重都做不到,那些漂亮的数据将没有任何意义。

  □常江(清华大学副教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