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3:时事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3:时事评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人工智能写诗的年代竟还玩“伪书”老把戏

2017年06月16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议论风生

  出版“伪书”实际上是“偷窃”他人的流量来赚一笔,咬一口畅销书和明星IP的泡沫。

  最近有媒体曝出,市面上出现了一本质量惨不忍睹的“伪冒”版《人类简史》。与尤瓦尔·赫拉利的畅销著作不同,这本书直接从网络百科中大段抄袭,甚至还编造了一个取外国名的作者,住在纽约的新锐历史学者“亚特伍德”。

  没想到,在人工智能都开始写诗的年代里,居然还有出版商在玩二十年前的“伪书”老把戏。

  伪书在历史上倒是由来已久。一开始,托古著述是为了表达自由,在畸形言论生态下,借诸古人表达观点。但到近现代,伪书逐渐变成了牟利和图名的工具。上世纪90年代,贾平凹的《废都》畅销后,全国的小书商一拥而上,遍地都是颓废系列的贾平凹作品。

  到了今天,国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已不可同日而语,文化出版的盈利前景也被新媒体冲击得日渐萎缩。盗版书商于是找到了新的模式:瞄准热门领域和话题,按照畅销书的路数来跟风炮制。在经管、理财、情感等领域,多半能找到两本名字相似的畅销书,作者则语焉不详。

  从根本上说,这与时下的营销号蹭流量的路数如出一辙。“偷窃”他人的流量来赚一笔走人,咬一口畅销书和明星IP的泡沫。

  文化出版业的根基是什么?是不断发现、寻找并推出优质的文化内容。文化出版的行业起点是能够依赖良好的文学素养、机制和资源,发掘出优质原创内容,继而才能借此盈利。

  《人类简史》和《未来简史》的盛行,说明公众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度正越来越高。出版行业如果要借助大势,就应该发掘能够满足用户渴求的原创内容,加以新媒体风格的营销策略才能成功。而一拥而上炮制“伪书”,只会败坏了读者的胃口。就算从赚钱的逻辑来讲,以一本“伪书”来强行蹭流量实在太辛苦了,走完全套出版流程,还真不如直接做个营销号更有商业前景。

  □胡涵(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