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新媒体

学习是一场面向内在的跋涉

2017年06月17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雷蒙德·卡佛(1938-1988),继海明威之后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作家,做过替药房送货、在加油站给人加油、在医院里打扫卫生、在公寓小区打杂等工作。
《光棍危机:亚洲男性人口过剩的安全启示》
作者:瓦莱丽·M.赫德森、安德莉亚·M.邓波尔
译者:邱彰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6年8月
在原版同名漫画《深夜食堂》中,作者安倍夜郎把深夜食堂形容成一座“治愈天堂”。 浦睿文化·湖南文艺出版社供图
《品尝的科学》
作者:约翰·麦奎德
译者:林东翰等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5月
扫一扫关注新京报书评周刊

  大到国家发展,小到个人进步,常常是那些数不清的经验提供了学习参照,节约了犯错的成本。但事实上,在我们的身边并非所有学习都得到了认同。

  本期,书评君便关注了不同类型的“学习”。有的学习被人们诟病,比如“山寨版”的《人类简史》、国产版的《深夜食堂》;有的学习是一生中永恒的探索,比如寻找“自我”;而有的学习却是“学不来”的,比如写作;还有的学习离不开更广阔的社会背景,比如越来越多的乡村“单身汉”不可能像城市单身主义者那样,坦然与“单身”身份相处。

  探索

  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写作这门专业

  这世上,有没有“写作”这门专业,以及“专业作家”是否就比“非专业”的强?现如今,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美,各种“写作课”盛行,目的是为向往写作的人提供一种捷径;一些专业作家也可以得到拨款,部分免除生存忧患。

  然而,纵观中外文学史,好作家如卡夫卡、鲁迅、卡佛,其实来自医学、法学、化学等各种专业,他们也曾从事五花八门的职业,如送货员、卖香烟、替人摘花等等,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作家”。写作是一个人的灵魂探索,是一位作家对世界的独特呈现,这个过程没有一定要遵循的专业技巧可言。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只要有一颗纯粹的灵魂,那么身边的一切东西都会成为写作路上最好的导师。

  越标榜“做自己”,也越难以“做自己”

  如果要问我们这个时代最被推崇和珍视的概念,“自我”绝对算得上一个。做自己、真性情、有个性,几乎是当下对一个人最好的赞美。为什么当下这个时代,“做自己”大行其道?这个现象所反映的第一个事实是:人们比过去更有条件做自己了。

  过去的人们,从外在到精神世界大家都相差不多;现在,人们从衣食住行到文化生活,可选项越来越丰富。但如果换个角度看,“做自己”之所以大行其道,也恰恰反映了另一个事实:即使在我们这个时代,它依旧是个稀缺品;人们越是标榜做自己,也就越是难以做自己。书评君推送《越标榜“做自己”,也越难以“做自己”》一文,作者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以及怎样才算“做自己”,而这些恰是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

  观察

  “单身狗”在城市哼歌 “单身汉”在乡村挣扎

  同是形容单身,“单身汉”与“单身狗”只差一字,但相隔的却是万水千山。“单身狗”形容单身青年,指男性,也指女性。婚恋文化越来越包容,有人选择结婚,有人选择单身,单身主义在城市的兴起标志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生活姿态已到来。

  即便是那些走在偶遇、搭讪或相亲路上的单身青年说自己是“单身狗”,哼着怀旧金曲《单身情歌》,也往往只是一种自嘲,但“单身汉”只指大龄男性。城市固然也有“单身汉”,但随着城乡的生活机会差距扩大,乡村在婚姻状况实际上越来越边缘。根据相关统计数据,目前中国的单身男性已超三千万,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就在乡村。“单身狗”在城市,“单身汉”在乡村,似成一种经济与文化格局。书评君推送的《“单身狗”在城市哼歌,“单身汉”在乡村挣扎》以素描的方式呈现了那些被称作乡村“单身汉”的生命状况与遭遇。

  国产版《深夜食堂》广告多、制作烂还只是小问题

  于6月12日开播的国产版《深夜食堂》被一致“恶评”,截至目前在豆瓣上评分2.3,4万余人评价,其中90%以上给出了一星。各种评论铺天盖地,有的说中国的“深夜食堂”应该是大排档和路边摊,有的抱怨制造粗糙,翻拍不够本土,有的骂广告太多,喧宾夺主。

  这部电视剧的原型,是同名日剧《深夜食堂》,着重讲述的是日本城市“边缘人”故事,他们迷茫在城市。在原版同名漫画中,作者安倍夜郎把这样的深夜食堂形容成一座“让大家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满面笑容回家的治愈天堂”。

  问题是,这部在中国受到好评的日剧挪到中国,为什么就让人尴尬和不适?倒不是赞颂“治愈系”,更不是说日剧就至善至美——被吐槽者亦有——而是其中一些剧集已在探讨人性、尊严、生活境遇乃至生存命运之时(中国也不乏这样的剧),类似国产版《深夜食堂》这样的电视剧却仍以一种匆忙的姿态流于粗糙的表层,拒绝更日常、更边缘的普通人生活状况。

  书事

  “伪书”为何仍是生财之道

  最近有一本《人类简史》在豆瓣上“火”了。虽然同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人类简史》书名相同、封面设计相似,但作者却是一个让人难以辨别中外的笔名“亚特伍德”,书中内容就更是差之甚远。但由于它的身份是正规出版物,种种问题也都在与法律法规打擦边球,所以依然在各大网店正常售卖。这样的“伪书”,走的是“鱼目混珠”的路子,历来也不鲜见。

  毫无疑问,种种“伪书”实在是图书市场上的流毒。“伪书”有哪些套路?曾有过哪些伪书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书评君推送《山寨版<人类简史>竟也热销,“伪书”为何仍是生财之道》和大家一起盘点了近年来曾大行其道的“伪书”。

  从古至今最关键的五顿饭

  我们为什么要吃饭?答案似乎很明确,为了生存。但也许我们不应把问题局限在人类,比如三叶虫——这个地球上所有动物的老祖宗,它是如何进食的?伴随几亿年的生物进化,吃饭这件事是如何共同进化,并从一开始的简单吞噬发展到享受美味的?对“吃”的历史的研究,或许可以回答“人类烹饪天赋到底是从何处产生的”。

  约翰·麦奎德在《品尝的科学》一书里,从考古发现中,找出了地球生命最重要的五顿饭。这五顿饭的时间从约5亿年前,跨到100万年前,且都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些转折达成的结果至今留在人类身上,形成了我们现在对食物气味、味道、色彩的认知。因此作者说,不论一个人的口味是如何培养起来的,一种味道就能勾起久远记忆中的原始冲动。

  栏目

  一周话题 / 关于盗版书的故事

  盗版书商似乎总能发现所有畅销书,再把盗印的版本卖到每一个角落,而盗版书中连篇的错字,甚至驴唇不对马嘴的虚假内容……在让人深恶痛绝时,又常令人啼笑皆非。

  在本期“一周话题”,书评君向读者征集那些和盗版书不得不说的故事,有的“手法老到”,比如盗版经典的《红楼梦》和畅销的《哈利·波特》,有的“敢于创新”,比如“我买了‘金庸新作’,却发现是‘金庸新’作品。”

  我有嘉宾 / 亲子共读是最好的方法

  “我有嘉宾”第3期嘉宾是74届雨果奖获得者,青年作家郝景芳。几年前她成为一位妈妈,在工作和创作之余,她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儿童教育领域,运营着一个名为“童行书院”的公益计划。

  本期栏目中,郝景芳对于读者的疑问作了逐一解答,针对儿童阅读的话题,郝景芳认为,“在很小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亲子共读。”亲子共读是要鼓励孩子表达、更深地进入阅读,与他们共同想象书里的故事。等到孩子可以自主阅读时,就不必干涉他们的选择了。

  本期新媒体观察/新京报记者 罗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