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封面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8:封面报道

去丰台走一圈 一列高铁造出来

133家全球知名轨道交通龙头企业落户中关村丰台园,从研发、建设到运营形成全产业链

2017年06月22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中关村丰台园聚集了知名轨道交通企业133家。
丰台园企业交控科技研发的国内首条无人驾驶地铁燕房线车辆段检修库。

  从7735公里到2万多公里,我国高铁2012年以来运营里程翻了近两倍;一度被国外企业垄断的高铁列控系统等核心技术拿到了进军海外市场的“通行证”;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条全自动运行系统线路——北京地铁燕房线,今年年底将正式开通试运营……这些核心技术的研发,都发生在丰台。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赋予北京“四个中心”,“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北京新的定位之一。

  如何打出一手“高大上”的科技牌?

  计划经济时代,中铁、中车等传统铁道相关企业就在丰台布局,利用这一优势,丰台区将轨道交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另一方面,从专业服务、搭建共性平台、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提供扶持。

  如今,丰台区轨道交通产业聚集了中车集团、中国中铁、中国通号等全球知名龙头企业和民营企业133家,从科技研发、产品设计,到轨道施工、场站建设、车辆制造,再到运营调度、场站管理……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上,每个环节都没有落下。

  与此同时,作为北京市国防和军队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区,丰台建立了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专利萃取众创平台,军用科研技术成果找到了转化途径,变得越来越“接地气儿”。

  攻克哈大高铁最后一道险关

  北起哈尔滨,南抵大连的“哈大高铁”即将开通前的最后一道险关,江明至今历历在目。

  江明所在的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参建了哈大高铁,负责通信信号系统集成。2012年11月,哈大高铁进行试运营,当时东北飘起大雪,积雪对高铁上的测速雷达造成严重干扰。“当时列车实际运行时速是300公里左右,雷达测出的速度达到了近330公里/小时。”江明回忆,当时,好几辆列车都因被误判列车超速而自动“刹车”,原本对列车进行超速防护的车载设备成为了列车正常运行的阻碍,这个问题不解决,列车运行必然受影响。

  由于涉及车载测速测距逻辑的核心代码都掌握在国外公司手里,当时,工作人员收集了现场试验数据,向国外公司寻求技术支持。而面对这个从未发生过的情况,国外技术专家也一头雾水,研讨出的几个方案,不是需要耗费上千小时的验证周期,就是对设备维护性要求太苛刻。

  “哈大马上就要开通,按这种方法,问题可能要在半年以后才能解决,那时都到了夏天,天气完全不同了。”江明觉得无奈。

  外援靠不住,唯有自己顶上。从现场到实验室,四十多人马不停蹄工作起来。白天,现场工作人员采集列车运营数据上传;晚上,研究人员根据数据,对可能影响到测速测距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希望找出对雷达“触动”最大的因素;在北京,实验室同步启动了对仿真环境的升级,模仿列车在冰雪条件下的运行情况。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要保持与欧洲的联络,两地之间有着7小时时差。

  “一个通宵下来就是三四十个小时,白班处于亢奋状态,连困意都没有。”对于当时“赶考”一般的场景,江明记忆犹新。在一行人埋头苦干下,问题终于得到解决,2012年12月1日,这条我国乃至世界上首条新建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正式开通。

  从这里研发的技术领跑全国

  从7735公里到2万多公里,我国高铁2012年以来运营里程翻了近两倍。哈大高铁只是每天穿梭于轨道上的成千上万辆列车之一,这些快速又灵活的“大家伙”,都需要列控系统提供安全保障。

  如果将高铁比作人体,列控系统就相当于“大脑和中枢神经”,控制着高铁的一举一动,但是,这一大核心技术,早期并不掌握在我国企业的手中,这意味着哈大线开通前面临的问题,随时可能重演。

  于是,2013年,中国通号在全系统集聚3000多人,组建高铁C3列控系统、城轨CBTC列控系统等自主化攻关团队,挨个攻关软件源代码、核心零部件、施工工艺技术等难题,3年后,我国高铁、地铁全套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技术装备得以实现完全自主化、相关产品100%国产化。

  这些技术的研发都在中关村丰台园进行。在这里诞生的中国高铁列控核心产品,获得进入欧盟乃至全球的海外“通行证”;这里研发出的无人驾驶线——北京地铁燕房线,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首条全自动运行系统线路。

  现在,中关村丰台园已聚集轨道交通企业133家,包括参与建设中国五分之三城市轨道工程、参建世界首条高寒地区高速铁路的中国中铁;承建北京站、北京南站、深圳站、拉萨站等200余座大型铁路站房的中铁建工;建成开通京津、京沪、武广、哈大等高速铁路的中铁电气化局等等,是名副其实的“轨道上的科技园”。

  轨道交通全产业链“一个不落”

  丰台园轨道交通产业发展为何如此迅速?

  园区管委会副主任孙永文介绍,“从历史的角度,中铁、中车等传统铁道相关的企业,计划经济时代就在丰台布局,是我们的宝贵财富。”结合这样的优势,一方面,园区将轨道交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对其进行优先的空间分配,另一方面,从专业服务、搭建共性平台、资金支持等多方面,提供力所能及的扶持。

  孙永文坚信,科技“硬创新”类的产业想发展,不能仅靠企业单打独斗,上下游间相互“组团”尤其重要。

  “有些实验室和大型设备整个产业都要用到,让某一个企业自建自用,成本太高,也没有必要,如果政府协调企业将其打造成一个共享的平台,成本就会降低很多。”在园区内,中国通号建设了世界一流水平的3个综合实验室和48个专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大多对园区内其他企业也开放,园区也会对其实验进行补贴。

  这样的模式,提高了大企业实验设施的利用效能,降低了小企业的成本。在丰台科技园,这样的实验室有上百个。

  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园区也给予不同的帮助。“大企业要发展,必须吸引更多人才,政府要帮助满足这些高新人才的生活需求;刚创业的小企业资金有限,可能连会计、法务都没有,孵化器可以提供相关服务。”在这“一揽子”的帮扶政策下,丰台科技园对轨道交通企业产生莫大吸引力。现在,园区内的企业已经占领了从上游的科技研发、产品设计到下游的工程服务、运营调度等全产业链。

  “十二五”期间,中关村丰台园列入国家、市级轨道交通产业重点布局区域,轨道交通产业中智能控制、电源系统、安全控制、工程施工等领域国内一流的核心技术与相关自主知识产权,都在丰台区聚集、扎根、开花结果。

  政府搭台助推军工技术“接地气”

  除了轨道交通企业聚集,丰台还素有“航天城”的美誉,拥有国防科研院所27所,国防科技工业企业12个,是北京市国防和军队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区,也是国家航天航空和兵器工业的重要科研生产基地。 今年5月,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型喷气式客机C919成功首飞,C919首架机的后机身后段,便是中国航天科工三院306所军民融合的“产物”。

  2009年,306所竞标成为C919九大机体结构供应商之一;在随后的几年里,306所下属的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先后完成了C919副翼铁鸟试验件、后机身后段、前段、壁板等研制任务,实现了从航天领域向民用航空领域的跨越。

  作为我国军工行业重点材料研究单位,306所先后承担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火星探测等国家重大工程研制任务,同时,306所还推出了相变调温水杯、旋压气瓶管等创新产品,将高大上的军工技术用在“接地气”的民用领域。

  军方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和服务,需要平台与契机。2016年开始,丰台区建设专利萃取众创平台,设计出针对闲置专利或技术的产业化途径。成都理工大学军工项目“放射性物质检测”已经在丰台落地转化,并获得社会首轮融资。

  丰台区还建设了中关村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孵化中心,从事军民创新技术应用开发和转化,未来将建设成为国家级国防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

  现在,丰台区军民结合产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4,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

  ■ 访谈

  丰台区副区长、中关村丰台园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新春

  推动企业“走出去”,打造融合的国际科技园区

  新京报:丰台区科技创新环境如何?

  周新春:丰台区驻区科研院所众多,有市级以上科研院所69所,其中军工科研院所是丰台地区科研院所的主体,共35家,占区内科研院所总数的51%,聚集着国内一流的科研力量,主要从事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高端军事装备以及军事兵器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与开发。

  此外,丰台研发服务平台多,丰台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43个,全市排第四;科技企业数量多,达2万多户,占丰台区企业总数的30%;在人才方面,丰台区作为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据不完全统计,在科技园区有2万科技人员,军工院所约有3万名科技人员。

  新京报:在丰台区建设“首都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工作中,丰台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周新春:近年来,中关村提出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丰台园作为中关村三大集聚区之一,有军民融合重点企业82家,聚集了海丰通航、北斗航天、威标至远等一批重点企业,在军民两用航空航天、卫星应用、信息技术三个产业板块,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条,经济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2016年实现总收入776亿元。

  丰台园内的中关村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孵化中心,借鉴了国外技术转移模式,从事军民创新技术应用开发和转化,是“军转民”、“民参军”双向转化模式的新探索,是国内首个军地联合支持建设、面向全国开展服务的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

  新京报:未来几年丰台园有何规划?

  周新春:主要是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兴创新集群,突出创新引领作用、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落实疏解提升,推动区域协同升级。

  未来几年是丰台园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关键时期。园区要充分挖掘关键核心优势资源,全面对接其产业化、市场化进程,全力加快轨道交通、应急救援、“两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打造成为园区核心引领型产业;并着力培育大智造、大服务“两大”新兴创新群集,打造成为园区集群配套型产业。

  此外,丰台园还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机遇,围绕创新型园区发展定位,加大引进国际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强国际技术竞争与合作,推动园区企业“走出去”发展,着力打造开放融合的国际科技园区。

  【我眼中这五年】

  1、这五年来发生在你身上的最大变化是什么?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股份有限公司员工江明:最大的变化是有了女儿,今年两岁半了。生活幸福感更强了,工作时可以想着给她树立一个好榜样、累的时候想着有个小姑娘在家等着自己,会更有动力。

  2、你觉得这五年来北京发生了哪些变化?

  江明:五年来北京轨道交通发展很迅速,出行更方便了,外出遇到比较堵的情况,我一般坐地铁。五年前北京轨道交通开通的可能就几条线,很多地方到不了,现在覆盖的范围更广了,出行很方便。

  3、未来你最期望看到的变化是什么?

  江明:希望中国的综合实力越来越强,在国际上有更大的发言权。

  从轨道交通行业来说,现在我们说的都还是符合欧洲、美国等等的标准,我们的产品要符合人家的标准才能进入海外市场。希望以后能够用我们自己的标准,“走出去”的过程更加通畅。

  A08-A09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戴轩 A08-A09版图片/受访者供图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