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书评周刊·快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8:书评周刊·快读
上一篇

“中国风” 遗失在西方的中国谜题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
作者:休·昂纳
译者:刘爱英、秦红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嵌入欧洲文化的“中国风”,已然是一种欧洲风格,而不是欧洲人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

  英国艺术史家休·昂纳所著《中国风:遗失在西方800年的中国元素》引进中文版,但其实在原著书名Chinoiserie:The Vision of Cathay中,并没有刻意强调“中国元素”。“Chinoiserie”是法语词,指具有中国风格的物品,犹指家具、器物、装饰,即中国器物或中国元素被嵌进西方自身器物为主的大环境中构成的一种奇观。

  关于中国风格影响欧洲曾有不少论著,这些论著把在欧洲出现的中国丝绸、瓷器、家具、园林,从其所嵌的环境中提取出来,成为一件件孤立的物品,然后再把这一件件物品汇聚在一起,进行综合,一种“中国风”就呈现了出来。这种只呈所需之点,忽略其背景和关联,以突出此点的研究方式,已经规定了“风”的范围和性质。

  “风”是一个非常灵动的中国词汇,西人一般不用,只用实实在在的词,但西人的做学问方式(抽取-汇聚-综合)还是会给中国读者感到“风”之浩荡。《中国风》围绕主题旁征博引,呈现了中国的器物——从丝绸、瓷器、家具、装饰到园艺——对古罗马、法国、德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持续影响。西方艺术风格的历史演进,从巴洛克、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不无中国风内蕴其中。

  以上的内容在《中国风》的目录中就可以感到,而且给人一种中国风劲吹的预期图景,这也是各类同一主题的论著,以不同的方式已经呈现过的图景。然而,此书的特别之处正是要否定这一已有的图景。书中要讲的是,欧洲所谓的中国风,从本质上,是欧洲人在自己文化的发展中,在与中国审美文化的互动中,吸收中国的某些因素,而产生出来的一种欧洲风格。从外貌看是中国的,但骨子里是西方的。

  作者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理解和评估欧洲的“中国风”及其所内蕴的文化和美学意义。如果不做这样的理解,大家看看书中彩色插图里呈现的各种中国风器物和作品,就会责怪乃至嘲笑西方人还没有理解中国美学的精神,像汉学家那样,把它们看成西方人“对中国艺术的拙劣模仿”。理解了西方人不是为了知道中国艺术是什么而去接收,而是为了他们认为什么东西能为西方人所欣赏而去制造,对于欧洲史上的中国风及其演进,就会有一种新的体悟。

  中国风是西方人在文化互动的现实中,为自己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一种风格,至于欧洲的中国风像不像中国的原样并不重要,中国的原样是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欧洲人通过对中国风的创造,而呈现出来的对自己和对世界的新认识。

  作者一旦提出了新见,就发现也提出了难以解决的难题:整个中国风的体系是怎样的?要从西方零散的中国风作品中梳理出一个体系,包括分类体系和时代演进特征,是很困难的。各个零散的中国风作品,在每一具体的结构中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内蕴着怎样的具体心态,很多事实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难以寻找。

  中国风在欧洲风格的整体及其演进过程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很难说清楚。这就让人们从一件作品走向更多的作品,从中国风走进欧洲审美文化的整体,书中的彩色插图甚为精美,一幅幅都可引入细节的探寻,都会引出多种多样的想象。因此,这是一部让人充满好奇的书,又是一部暗置悬念的书。

  文化间的互动传播和接受,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在过程中,会不断有意外产生,不时冒出按常规难以推理的奇事。《中国风》以高屋建瓴的方式,把人引进了美术馆一般的历史,沿着美术馆一个个的展厅信步走去,发现一幅幅的图画仅有提纲挈领的简介,却没有深度的理论解说,但这一浏览过程让读者感到无数的悬念。

  有多少人会被这些悬念所吸引,去一探究竟呢?

  □张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