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情

美,不能忽略最个体的灵魂

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多丽丝·莱辛传》
作者:(英)卡罗莱·克莱因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黎明破晓的世界》
作者:威廉·曼彻斯特
版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年6月
《黄霖讲〈金瓶梅〉》
作者:黄霖
版本:东方出版中心
2017年6月
《自制美学》
作者:(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作者:(美)爱德华·W.萨义德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6月
《有聊胜无聊》
作者:小宝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6月
《选择理论》
作者:(美)威廉·格拉瑟
版本: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传记

  《多丽丝·莱辛传》

  作者:(英)卡罗莱·克莱因

  版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2007年,88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给予如此评价:“她改变了我们审视这个世界的方式。”是怎样的方式?也许自她以后,拒绝随波逐流,开始成为人们——特别是女性,和世界相处的一种态度,并且我们因为拥有这态度而觉得骄傲。

  莱辛是如此坚韧,如此真实,这不仅在于她的个体生命经历——出生在伊朗,生长在南非,性格桀骜不驯,经历殖民主义、种族主义、马克思主义、心理治疗……担任过左翼政治运动活动家、共产党人、女权主义者和苏菲主义信徒,结婚两次,离婚两次,30岁那年独自离开南非,携幼子移居英国,寻找“心中的自由”,全部家当是皮包中一部未发表的小说草稿。更在于她强悍的创作生命力——一生出版50余部作品,不断革新创作手法,主题涉及种族矛盾、文化冲突、女性主义和科幻题材,直到晚年,她还不断更换笔名向出版商投寄科幻小说。

  在这本采访莱辛数位情人、同事和朋友为基础的传记中,展现了一个被文字紧裹之下内核柔软的莱辛,她在追寻内心自由的路上闪现出的真实的彷徨。这本传记之前,已有一本莱辛的自传《影中行》,记录了她因对南非生活失望而移居英国的艰辛故事。在那本传记中,“颠覆”是莱辛的自我命题,颠覆过去的自己,对贫困的愤怒,对男人的失望,对女性的弱点、曾热情拥抱的激进思想的迅速厌倦,对固化文化偏见的抵抗……莱辛一直无法圆滑,因为她真实的力量过于裸露。

  历史

  《黎明破晓的世界》

  作者:威廉·曼彻斯特

  版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7年6月

  文艺复兴之前的中世纪时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充斥着无穷无尽的迷信、暴力和反智,上层建筑着迷火刑、谋杀和享乐,下层人民相信魔术和巫术,对自己肉身的脆弱和思想的愚昧无知无觉。而这个黑暗的时刻却是个等待光明破晓而出的分水岭。不久之后,文艺复兴的旋风将要刮起,大航海时代即将拉开帷幕,麦哲伦将航行到世界的边缘,一个现代欧洲正在襁褓中。《光荣与梦想》的作者、美国通俗历史学家威廉·曼彻斯特写下这本关于中世纪历史的通俗历史之作,带领我们领略波澜壮阔的欧洲文明如何从中世纪的黑洞中涅槃重生。

  国故

  《黄霖讲〈金瓶梅〉》

  作者:黄霖

  版本:东方出版中心

  2017年6月

  《金瓶梅》究竟有多少种读法?格非曾著有《雪隐鹭鸶》,将其置于晚明文化背景中,揭示其纵情声色背后对人情和社会的悲悯和虚妄感,而“金学”名家黄霖则从人物形象、社会文化和艺术成就三方面来赏析。就文学意义上的可读性而言,是否不及《雪隐鹭鸶》,见仁见智。但黄霖自1979年开始研究《金瓶梅》,已在这本书中浸润38年。黄霖的用功处在于对《金瓶梅》中的人物做精准的类型化研究,虽为学术著作,但语言浅近,任何对《金瓶梅》略知一二的读者,都可读懂。

  艺术

  《自制美学》

  作者:(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20世纪艺术批评巨匠,前卫艺术品位的缔造者,美国第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流派“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推广者,犹太人,先锋派。在后现代主义艺术甚嚣尘上之前,他几乎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化身。

  关于他,热爱艺术的人可能更熟悉其发表于1939年的文章《先锋派与媚俗》。这篇文章为美国现代艺术奠定了基调,人们也许就此以为格林伯格是走在时代最前端的先锋,可他并不是这般一往无前。《自制美学》这本代表作可以窥见格林伯格身上更具贵族性质的、更欧洲化的、古典的一面。这本书收录了格林伯格未曾结集的文章和1971年的演讲稿,反映了他对艺术趣味和品质的见解。他试图在一个商业性和大众性的时代艺术氛围里,重返康德,重返古老欧洲个体贵族不妥协的精神中。在艺术日益公共化的时代,阅读格林伯格的意义也许在于,他提醒我们,美,不能忽略最个体的灵魂。

  社科

  《人文主义与民主批评》

  作者:(美)爱德华·W.萨义德

  版本: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6月

  激情与严谨,勇气与克制,这也许是每一个人对当代深具影响力的文学与文化批评家、公共知识分子萨义德的阅读印象。这位“后殖民研究”学术领域的奠基人,生平写下文学、政治、音乐、活动等诸多领域的文论,发表振聋发聩的演讲。他曾是精神世界的流亡者,长期关注巴以局势,是巴勒斯坦人民“最有力的政治声音”,他也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信仰者。本书是其生前最后一部著作,为心中真正的人文主义信仰正名。

  世界的格局,也许在“9·11”事件之后微妙地发生了演变,一种诡谲、难以捉摸的政治角斗氛围笼罩了世界各个地方。反恐战争,伊斯兰极端组织的兴起,涌入欧洲的难民潮……难道说,人类对世界的敌意正在高涨?人之为人的尊严,人文主义的精神难道正在凋谢?萨义德在本书的诸篇演讲中,为人文主义实践做出雄辩。从对《浮士德博士》的分析到对伍尔夫、普鲁斯特的解读,萨义德从经典文学文本出发,一步步扩大讨论的范域,试图绘制一幅当世的人文主义景观图。

  文化

  《有聊胜无聊》

  作者:小宝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7年6月

  海派文化鱼龙混杂,真人不露相。扯起闲篇来看似不过是“说说闲话”,认真读起来,却也能读出一颗严肃的真心。沪上文化名人小宝,露出惊人阅读量的冰山一角,献出一本文化“聊资”,侃侃小说家穆时英俗气里透出的庄重,小说家中的爷们都有谁,徐志摩和朱生豪究竟谁是最会说情话的人,还有美剧《纸牌屋》里的主演才是老男人中的法拉利,海上旧梦终结在上海电影译制厂那些给外国电影《尼罗河惨案》《简·爱》配音的灵魂里。

  宝爷嬉笑怒骂,难免毒舌,他骂余秋雨、韩寒和于丹,却“光气人不打架”(王朔语),点到辄止,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他直言几乎不看民国以后的中文书。民国以前的书,纵使再艳俗市井,也多少带有传统的底子和韵味。他的嬉笑怒骂包裹着的,是一枚对当下世道激愤的老灵魂。

  生活

  《选择理论》

  作者:(美)威廉·格拉瑟

  版本: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年6月

  在成人的世界中,我们是否越来越痛苦?怎么都搞不定的人际关系,父母、子女、恋人、朋友、同事,陌生人……为什么我们在和亲近或者不亲近的人交往中,最后总有人觉得痛苦?心理学现实疗法认为,人际关系往往成为人们痛苦的根源。其创始人威廉·格拉瑟提出“选择理论”,认为这是帮助我们摆脱负面情绪的一剂良药。“选择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只能选择自己的行为,我们无法控制他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是信息,至于我们以怎样的心情面对,则是由我们自己做主。

  把自己一次次困在坏情绪里,我们更像是自己选择了痛苦。如果心理困境并不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心的魔鬼,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可以成为解开困境的钥匙?在现代社会,“选择理论”更像是一种应用技能,自我心理暗示成为关键。无论它说得是否准确,人类为了摆脱精神上的折磨和痛苦,真是不遗余力,也许这一切并没有终极解决方案,我们就是这样痛并快乐着。本期书情主持:新京报记者 柏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