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眼
老房子从开始被拆到全面曝光,其间经历过城管上门查勘、责令停工、立案、约谈业主等执法环节,但还是没有保下来。
轰动一时的“上海90后海归女8000万买下历史保护建筑后拆除”事件,终于等来了处罚结果。昨日,上海静安区宣布,决定对违法行为人王某罚款人民币3050万元,责令其在10个月内恢复建筑原状。此外,还对多名官员严肃追责,包括,对静安区房管局局长洪某某、副局长林某分别给予记过、记大过处分。
3000多万罚款,对于花了8000万元买下这幢老洋房、又把它拆成一干二净的违法业主而言,可能并不是太严苛的惩罚。关键是,怎么防止悲剧的重演,怎么避免一幢幢代表城市记忆、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保护建筑被“任性”拆掉?
首先,这次的处罚“重”吗?《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拆除优秀历史建筑的,责令其限期改正或者恢复原状,并可以处该优秀历史建筑重置价三到五倍的罚款。但要注意,罚款是以“重置价”计算的,而不是以售价,所以最终的罚款额只有3000多万元,而不是8000万售价的三到五倍。另一方面,目前,这幢上世纪30年代的老别墅已经被拆光,就算能在垃圾场里找到一些建筑构件,因为缺乏建材、施工图纸、施工工艺,就算之后勉勉强强“恢复原状”,至多是一个假古董。
这说明,哪怕事件激怒了整个城市,哪怕事后实施了“顶格”严惩,也注定难以挽回这幢历史建筑的损失,这是由历史保护建筑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美,并且脆弱,不可再生。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防止保护建筑被拆。
当初购买这栋房子时,业主已被明确告知这是“历史保护建筑”,自己也签了承诺书。老房子从开始被拆到全面媒体曝光,至少有几个月时间,其间也经历过城管上门查勘、责令停工、立案、约谈业主等执法环节,但是,房子还是没有保下来。
该追问的“保护建筑”的“保护”为何如此无力?事实上,很多历史保护建筑的保护,就停留在被挂上了铜牌、被贴上了政府网站。至于现实当中,这些历史建筑有没有被破坏、改动,相关部门往往不知道,甚至很多破坏个案是由文保志愿者,或者是媒体率先披露的。比如,2015年,上海北外滩的“不可移动文物”英商班达蛋行,被拆得一干二净之后,文保部门仍不知不觉。再有就是,施工方、拆迁队全然无视文保法规,悍然以身试法、拆毁文物,比如,哈尔滨市双城区刘亚楼旧居虽然被竖了“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牌,还是被推倒了。
能不能让保护建筑的“保护线”前移?挂了保护铜牌,就应该有定期巡视、谈话、纠正制度;发现有破坏活动,就应该及时执法、行政强制;此外,还应该搭建信息平台,与文保志愿者共享信息,补充文保部门执法力量不足,如此,才能尽可能地保住我们的历史保护建筑。
□徐明轩(法律工作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