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有理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知识付费产品,还没来得及细细打磨自己的产品与运营方式,却为了流量与用户,不得不过度透支未来可能的消费市场与价值,从而让这一波知识付费走向歧路。
从知乎live推出算起,知识付费出现已经一年有余。但围绕知识付费的争议却越来越多:比如严重同质化、内容水化、流量枯竭以及难以见到效果问题暴露,知识付费开始陷入僵局。
知识付费理念没错
目前来看,知识付费本身没有错,错的是知识付费产品已经背离了知识付费出现的初衷。这也是知识付费产品当下存在的两个悖论:一是知识付费产品是为解决信息过剩问题,而提供精致的、有价值的内容,但实际上其并未做到;二是知识付费产品是为解决碎片化时间状态下的学习问题,但当下的知识付费产品对此几乎没有任何改变。这其实也是知识付费产品最大的问题。
在这一波移动互联网浪潮之下,力量雄厚的资本几乎进入了所有潜藏商业可能的行业。当内容消费者发现稀缺的内容具有价值之后,资本的力量便迅速进入,而众多能够提供稀缺内容的生产者也接连涌现,最终催生了这一波知识付费的浪潮。
但问题在于,这一波的互联网浪潮,效益高于一切。它讲究速度、讲究用户量、讲究流量,重要的是市场、垄断与变现。因此,声称互联网将改变、颠覆任何行业的时候,它本意其实并非真正去改变这些行业的模式、发展方式,提供更好的服务与效益;相反,而是用金钱进行破坏,再建立起满足自己商业利益的方式。
知识付费,同样回避不了这样的问题。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知识付费产品,根本还没来得及细细打磨自己的产品与运营方式,却为了流量与用户,不得不过度透支未来可能的消费市场与价值,从而让这一波知识付费走向歧路。
不是微信公号简单升级
知识服务,本身需要重运营,高度依赖运营,需要平台、产品对提供知识服务的生产者进行严格的审查、筛选,从而提供足够好的知识产品给消费者选择。但在资本压力与商业利益的刺激下,很多所谓的知识付费产品,不过是微信公众号的简单升级而已。良莠不齐的知识生产者为了占领市场而急速扩张自己的平台与内容,导致其信息过剩。
这是知识付费的第一个悖论。它并没有解决信息过剩问题,其过度开发、快速发展带来的必然是品质的低下、内容的粗糙。当下的知识付费产品,走的依然是此前互联网经济的模式,用流量、用户量、市场占有率来控制市场,满足自己的商业化需要。这显然与知识付费的内涵相悖。
而第二个悖论则更加明显,也更少人能够做到。知识付费产品除了满足公众获取稀缺、有价值的内容的需求外,更重要的还在于解决人们在碎片化时间状态下的学习问题。这也是当下很流行的“中产焦虑”。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力量的突破,未来人们不会一辈子只在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做同一份性质相同的工作,因此,人们对于再教育,或者说终身学习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但显然,回到学校再学习的成本太高,代价太大,于是,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碎片化学习≠学习碎片化的内容
但碎片化学习并不等于学习碎片化的内容。这是现在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也是很多知识付费产品没有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知识付费的生产者,都是以碎片化的内容输出。然而,消费者能得到什么?或者说,又有什么强大的动力来持续性地进行学习呢?知识付费,在这种时候,就只是另一种强制性打赏行为了。
碎片化学习,需要的不是碎片化的内容,而是有体系、有理论的知识内容,才能更好地适应碎片化学习的需要。就像建造一幢房子一样,要把房子建好,是需要先事先规划,设计好蓝图,还是每天随意砌上几块砖、几片瓦更有可能达到目标呢?
这是知识付费的第二个问题,为知识付费,结果遇到了假的“知识”。它们只是更擅长包装。就像一个苹果手机的包装盒里,装着一个九十年代大哥大一样。你失望吗?
如同共享单车一样,以共享的名义掩盖了其租赁的本质。同样,当下的知识付费产品,重点也不是在知识,而是在付费。无论是共享也好,知识也好,都是美好的词汇,但用来包装简陋、未经打磨的产品,就只能带来这般多的批评声音。或许,换个名字,会好些吧。
□郑伟彬(媒体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