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然自得
在加拿大,雇主和保姆、家庭护理这类雇员间往往会存在一个所谓“安全距离”,即“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我们不是一家人”。
近日,杭州豪宅保姆纵火案引起社会舆论极大关注,如何避免这类事件的重演,也成为近几日人们热议的话题。
一些人罗列菲佣等“专业化保姆”的“职业作风”,认为当务之急是放松对菲佣等“专业化保姆”的准入限制;另一些人则主张“雇主和保姆不能走得太近”,否则容易适得其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和风险。这些看法虽五花八门,却大多以“国外先进经验”相号召。
“开放菲佣就会好”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
和国内保姆有相对“奢侈”的住家保姆和“大众化”的钟点工一样,海外家政服务也是分档次的。高档的有住家保姆,他们当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外劳引进”从国外招聘的;中档的有家庭护理,多为老龄化社会中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所雇用,大多“到点上下班”;低档的则是类似国内钟点工的“计时保姆”。但工业化国家的“人工费”通常比国内贵得多,因此即便是“低档”,也远非国内这般普及。
许多朋友所津津乐道的“职业作风”,其实是需要认真探讨的。就拿家政行业的翘楚——菲佣而言,不论在中国香港、新加坡,或欧美、中东,菲佣虽有“专业、勤勉、不惹事”的良好口碑,却也不乏和雇主龃龉、甚至引发悲剧惨剧的记录,如2009年的香港“6·11”光明台命案,菲佣San Jose杀死其雇主——香港特区建筑署高级工程策划经理纪燕林案就曾轰动了整个香港。
保姆“赚公司的钱”,而非“端主人的碗”
所谓“职业作风”是由几个因素构成的:雇员个人的先天素质、雇员的职业素养,和雇员派出机构的专业化管理。
在这三者中,“先天素质”固然重要,却是最难判断,也最“靠不住”的。这不仅是因为“人心隔肚皮”,也因为人性可能因时间、地点、环境、“劳资关系”,以及个人精神、健康、情绪状态等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微妙的变化。“开放菲佣就会好”的想法,只能是一厢情愿。
“雇员职业素养”是培训和专业学习的成果,如“正规渠道”的菲佣、印尼佣等都受过严格培训。严格、规范的培训的确能降低“安全问题”的发生概率,但并不能完全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如在加拿大,仅以家庭护理而论,“雇主苛待雇员”和“家庭护理虐待老龄雇主”的诉讼案例都时有所闻。
相对而言,雇员派出机构的规范、约束和管理,是“职业作风”最为可靠的保证。在工业化国家,雇主不会轻易雇用“野路子”的保姆,而是和专业化公司签订用工合约。雇员出现任何问题,雇主通常都会直接和公司交涉——这样一方面可避免直接冲突,另一方面如果问题实在难以协调,公司就会另外换人。
在这种模式下,保姆、家庭护理的服务对象并非雇主,而是专业化公司,保姆、护理是“赚公司的钱”,而不是“端主人的碗”。这不仅有助于理顺关系,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节当时双方的心态,避免产生所谓“雇用情结”,避免一些矛盾和隐患的激化。
在国内,近年来对家政服务的规范化、公司化其实也多有强调,但仍有雇主“贪便宜”,聘用“野路子”或不规范家政小公司的保姆。而家政公司在管理方面同样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借鉴国外经验,从法制健全、行业规范和雇主意识等多方面入手——一言以蔽之,就是“向管理要安全”。
在国外,雇主和保姆要保持“安全距离”
那么,和保姆、家庭护理“不能走得太近”是否是可取的“国外先进经验”?
在加拿大,雇主和保姆、家庭护理这类雇员间往往会存在一个所谓“安全距离”,即“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但我们不是一家人”。这种“安全距离”往往是通过家政服务派出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和雇主、雇员的心照不宣所共同维系的。这种“安全距离”并非仅指“不要走太近”,也包括“不要逾越正常工作关系”——将保姆当成“亲友”,给予过分信任,或视作“奴仆”颐指气使,都可能酿成安全隐患。
但另一方面,保姆、家庭护理和其服务对象朝夕相处,很可能会产生一些“超工作关系”——类似朋友或亲友间的感情。但“超工作关系”需要掌握许多分寸,如“救急不救穷”(比如对方财物失窃可以借钱帮其周转,但对方欠了赌债就不能替其填补窟窿)、“量力而为”(可以帮人但必须注意分寸)、“不逾矩”(不满足对方超越法律/道德界限的要求,如发现对方有诸如吸毒、嗜赌等恶习,或出现盗窃雇主财物、撒谎等不良记录,则至少要立即结束雇用关系)和“顺其自然不强求”(并非所有家政服务者和雇主都能建立这种关系,如果没把握不妨满足于做一对合格的“工作伙伴”)等。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的一门学问,不论海内外都不存在“一抓就灵”的“独门偏方”,但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和教训,回避一些不规范操作,就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开门引祸”的悲剧。
□陶短房(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