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罗姆楼位于清华大学最东边,是电子工程系所在地。晚上十点多,实验室里依然灯火通明,理着寸头、戴眼镜的理工男们对着电脑,一遍遍建模、演算。
韩迪是其中一位。他今年24岁,是电子工程通信所的一名博二学生。前段时间,在“电荷不存在”事件中,他及时向诺奖得主求证,澄清“民科”闹剧,被饶毅等科学圈大咖点赞。
当时,一位谎称自己是某知名高校科学家的人,号称发现了“电荷不存在”理论,相关论文已经获得诺奖得主的同行评议,将改写教科书。
这不是韩迪第一次和“民科”交手。
在过去六年,韩迪和他的小伙伴多次和“民科”短兵相接,捍卫科学精神。百度“民科吧”和“反民科吧”曾是他们的主要战场。数理定理、公式是武器。
他们试图说服那些致力于推翻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甚至达尔文进化论的人;跟醉心于研制永动机的人讲能量守恒;劝说钟情于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们要多学点基础知识,接受科学训练。
战果,却远在意料之外。
牛顿和爱因斯坦的敌人
这个有3万多名会员的贴吧里,有人号称推翻了牛顿经典力学,创立了全新的运动力理论;有人说能证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根本就是错的。
故事始于2011年。
那年,韩迪还是一名高三学生。高考前的寒假,在一档职场招聘类节目中,他知道了一个叫郭英森的人。
他对郭先生印象深刻——前几位选手展示的都是生活实用小发明,郭先生一上台就掏出一张写满公式的白纸,称他的发明是“有实力争夺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新理论和新发现”。
节目中,郭先生解释,他的这些理论合起来就是新科学,未来的各种车辆都不需要车轮,人的生命可以无限延长,成为活神仙。
这激起了韩迪的好奇心。搜索信息时,无意间进入了百度“民科吧”。从此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在这个世界里,郭英森并不孤独——这个有3万多名会员的贴吧里,有人号称自己推翻了牛顿经典力学,创立了全新的运动力理论;有人说能证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根本就是错的。
还有人说,自己用8年时间发明了一种可重复、可验证的永动机。这个装置显示,利用磁铁、铁球、磁屏蔽材料就能实现小球的自动运动,永不停歇。有网友指出,几百年前就有人提出类似的模型,磁场最终会消失,不能算永动。网上10块钱就能买到,还包邮。
还有一个庞大的人群痴迷于数论研究,其中大部分终生致力于破解哥德巴赫猜想。
计算机本科毕业、在政府机关工作的网友“不败少年”在“民科吧”混迹多年,他发现,有些数学基础十分薄弱的人,希望用半页纸就证明出费马大定理;数学上一些被证明无数次的内容也常受到挑战,比如有人提出1/n调和级数收敛于400,并用自己的名字命名。
韩迪对“民科”的印象彻底崩塌了。“民科”原本应该和大学校园外的书桌、用来自学的微积分课本以及学习笔记联系在一起。没想到,完全不是这样——这些人缺乏基础知识储备,一上来就想解决某个重大科学问题、推翻著名科学理论,建立理论体系。
最让韩迪们气愤的是,“民科”们四处宣扬自己的理论和发明,甚至跑到中学生聚集的贴吧。而这个人群的知识体系还没建立,最怕被人误导。
理工男们决定捍卫科学,在网上集结。他们建立了基地“反民科吧”,游走在“民科吧”和“反民科吧”之间,尝试用他们掌握的数理知识,帮“民科”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两种世界观的对决
一位网友花5块钱买了6斤香瓜,切开放在密封玻璃缸中,在室温18℃的环境下经过48小时,玻璃缸中出现类似果蝇的虫子。于是宣告,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气体创造生命的人。
理工男们与“民科吧”知名网友雷绍武的战役,无疑是最持久的一个。
雷绍武是四川乐山人。自称是退休的中学教师,早年毕业于四川某名校的语言文学专业,曾在初高中教过物理、数学、历史等课程。退休后迷上了物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运动力理论。
“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有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两种状态,这是真正的错误。物体不受力只能静止。”雷绍武一口川普,字正腔圆地反驳牛顿。
他认为爱因斯坦也是错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超光速是不可能的,光速的平方也不可能存在,因此质能方程E=mc^2,是错误的。”
他的理论几乎可以推翻整个牛顿力学、间接推翻相对论、量子力学、弦理论等几乎整个物理学。雷绍武说,他提出自己的理论,是因为现在的科学家利用权威,把人类引领到了错误的方向,他“不得不这么做”。
“科学值得被敬畏,我不希望有人去亵渎科学、误导公众。”韩迪说。2012年,他已经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大一学生,是“反民科吧”的活跃用户。后来因为敢于和“民科”正面叫板,被票选为吧主。
最初,“反民科”吧友们试图用最简单的模型论证雷绍武的错误。一位网友提问,物体自由落体1秒,下落距离是多少。雷绍武回答9.8米。一位北大物理系的博士利用实验室设备,做了实验,列出实验过程和详细数据——物体自由落体1秒下落4.9米。
雷绍武不承认,“实验都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
实验不能说服雷绍武,常识也不行。有人出了一道题,关于物体在水中下落的速度。雷绍武的计算结果是,物体在水中下落的速度快于自由落体。这是违背常识的,因为水中有阻力。韩迪列出详细计算过程,两人在帖子上争论三四天。谁也没说服谁。
一天,有人提问,如果牛顿、爱因斯坦的理论真的有那么多的错误,它是如何利用百年而无人质疑的。雷绍武搬出他的经典回复:“多动脑筋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韩迪被逼急了:“问你为什么时,你除了说别人无知和重复‘无力不运动’还会说别的吗?”
雷绍武没有再回复。
另一个大型战役发生在生物领域。
生物学专业毕业、“反民科吧”现任吧主“今天开心死了”记得,一位“民科”网友说,他可以用水、空气制造出生命。
在实验视频中,这位网友5块钱买了6斤香瓜,切开、放在密封的玻璃缸中,在室温18℃的环境下,经过48小时,玻璃缸中出现了类似果蝇的虫子。网友宣告,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气体创造生命的人。
“今天开心死了”质疑,香瓜上原本就有虫卵。得到的回复却是,买香瓜时,小贩说了,里面没虫。
“为什么要用香瓜,不试试玻璃、石头?” 大家进一步质疑。
韩迪提出:“把香瓜煮熟了试试。”
全被怼了回来,“不信你去实验,说没用,说得再好都是纸上谈兵。”
夏虫不可语冰
曾经的科普书刊里,流传着科学家铁杵磨成针和灵机一动的故事,忽略了他们自身的积累。比如,居里夫人支起一口锅熬沥青,熬啊熬啊就熬出了镭……
在“民科吧”混迹多年的网友“不败少年”记得,双方讨论最激烈时,一天能发七八百个帖子,大家乐此不疲。
但这种状况没有持续多久。理工男们慢慢发现,试图说服“民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感觉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
年轻人们遭遇的“民科”,和十多年前,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科学史研究的田松遇到的“民科”一模一样。
十多年前,互联网还不发达,“民科”们一般宣传自己理论的方式就是给科研机构、高校、媒体写信,或上门拜访。要不就是去高校里跟学生散发自己的理论,跟学生辩论。
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和高校教授不堪其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郑永春曾讲过一个小故事。国内某知名研究所门口总有“民科”来下战书、砸场子。一开始还接待,后来发现这些研究无学术价值,当事人也无法沟通——你说他错,他却认为你是故意“打压”。后来大家想了个主意,从保安队里选拔了一位有高中文化的保安,教会他25道数学难题,凡遇到“民科”来访,就让保安大哥出马,只要挑战者连续做对5道题,就可以上楼与科学家见面,但至今无一人通过。
北京某知名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曾在其公开的联系方式下方注明一行小字:“如果你有幸发明了永动机或推翻了狭义相对论,求求你别告诉我。”
韩迪们遭遇的,不过是当年这些“民科”的线上版。
没人估算过到底“民科”这个群体有多庞大。但专家分析,他们的出现,和当年科学主义盛行的风气有关。
“文革”结束后不久,全国科学大会召开。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进入了“科学的春天”。“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科学家们一下子被提到了崇高的地位。那时,关于陈景润在“文革”中孤身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将陈景润证明数论难题的过程比喻为攀登珠峰,在社会上掀起了科研热潮。
而在当时的科普书刊里,到处流传着科学家铁杵磨成针和灵机一动的故事,忽略了他们自身的积累。比如,居里夫人支起一口锅熬沥青,熬啊熬啊就熬出了镭;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中脑袋,就发现了万有引力……
“对科学研究的狂热和对正规科研训练的蔑视,造就了‘民科’‘奋其私智而不师古’的心态。”一篇分析文章曾提到。
田松认为,大学生们试图说服“民科”毫无意义。韩迪们也是后来才发现这个道理的。这些年,在一轮轮交战中,他们筋疲力尽,但“民科”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没有动摇一分一毫。
不谈论科学时,“民科”也挺可爱。雷绍武今年74岁,退休后爱上画画、作诗,还爱炒股。每天早上股市一开盘,他打开电脑,盯着K线图,能研究大半天。
一次,他把自己画的几幅国画传上网,“反民科吧”也有网友跑去点赞。
“和他交流绘画和诗歌还可以,没必要和他谈科学。”韩迪说,年轻时想在科学方面说服雷绍武们,这个想法挺“中二”。
他听到一个故事:一天,一个身穿绿衣服的人见到了孔子的弟子,问一年有几季。弟子说,四季。绿衣人说,三季。两人争论不休。碰巧孔子来了,两人要孔子评理,孔子毫不犹豫,三季。绿衣人很高兴,走了。后来弟子问为什么。孔子说,绿衣人是蚂蚱变的,蚂蚱只能看到春夏秋,冬天它就死了,和一个蚂蚱谈论冬天,是没有意义的。
韩迪说他想通了,“夏虫不可语冰”,捍卫科学有其他的方式,这个方式简直是浪费时间。
战斗还会继续
等“民科”冒头,再做适时的科普,比在贴吧里和“民科”讲道理有用多了。用这种方式,他说服的是围观人群,这才是他当初与“民科”作战的意义。
韩迪离开了“反民科吧”。他的吧主身份也在去年10月被收回。
“不败少年”已经有两年没有去过贴吧。他今年29岁,要关心工作、生活,不再关心“民科”。“谁年轻时没和‘民科’讲过道理啊。”“不败少年”觉得,那是一段年轻气盛的时光。
韩迪离开后,“今天开心死了”当上了“反民科吧”吧主。他发现,以前大家还会讨论自己是否掌握某个知识点、反“民科”有没有反在点子上。现在,留在贴吧里的人,更多是调侃,给“民科”列传、编故事、写打油诗、图个乐子。
去年2月,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引力波。在一万多公里外的中国,引发轩然大波——有人找出2011年郭英森参加某档节目的片段,说他曾提到“引力波”,如今被证实,所有人欠他一个道歉。
那时,韩迪已经进入清华大学直博,正在美国交换。看到新闻时,大家一边倒称赞郭英森厉害。他一看,这不就是当年把他引入“民科吧”的人吗?
他写了一篇文章,介绍了郭英森的理论,还提到,一百多年前,爱因斯坦已经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引力波”,并非郭当年在节目中首次提出。“我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并不代表这是我写的。”
回答发表在知乎上,获得一万多个“赞同”。
他觉得受到激励——等“民科”冒头,进行适时的科普,比在贴吧里和“民科”讲道理有用多了。用这种方式,他说服的是围观人群,这才是他当初与“民科”作战的意义。
“就像两个人打辩论,我们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为了说服观众和评委。”韩迪说。
前段时间,“电荷不存在”事件一冒头,韩迪迅速介入——一边分析论文中的逻辑错误,一边联系文中提及为论文背书的197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森教授。
一个小时后,诺奖得主回应称,论文作者曾希望他写一封推荐信,但他拒绝了。
当晚,韩迪喝着可乐,把论文中的问题,求证经过整理出来,发在网上,澄清了又一“民科”闹剧。北大教授饶毅公开点赞,“清华韩迪,好样的。”
韩迪觉得,类似的事,没有他,还会有别人去做。“我只是做了一些微小的工作。”
和韩迪有过交集的一位吧友评价,“韩迪是把怼‘民科’当成了一种使命,作为科学工作者,他觉得这个事情很严重。”
韩迪说,他有些理想化,希望大家都能对真理有点洁癖。
他常常想起几年前清华学子捍卫PX词条事件,觉得感动。
2014年3月30日,广东茂名街头爆发反PX游行,当天,百度百科上PX的属性在“剧毒”和“低毒”之间摇摆,最激烈时,每半个小时刷新一次。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学生昼夜捍卫PX“低毒”属性长达120小时。
当年,时任清华校长陈吉宁在2010级毕业典礼上发言,“相信你们在捍卫词条、追寻中国梦的实践中,体会的不只是真理的可贵,还有责任和担当的重要。”
韩迪觉得,与“民科”的战斗还会继续。
声音
“民科”和业余科学爱好者有本质区别。业余科学爱好者可以爱看星星、收集蝴蝶标本,但绝不会去推翻或颠覆天文学的重大理论。
“民科”不能和学术共同体正常交流,不肯接受学术共同体现有的结论,不肯在现有框架内做一些小工作,只想要一举做成惊天动地的大事。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从事科学史研究,和“民科”打交道多年。
新京报记者 张维 北京报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