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24年的复兴医院心内科主任韩凌,说话温柔轻缓,没有精英范儿,对患者信奉“理解至上”
|
“仁心仁术,是医者责任”。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有这样一位党员医生,对年事已高的患者,她会亲笔将用药注意事项写在底方上,交代老人按医嘱服药;面对患者,她信奉“理解至上”,通过沟通化解矛盾——她就是复兴医院心内科主任韩凌。
从医24年很少准点下班
韩凌的每一天都被塞得满满当当。
7点半到办公室处理邮件;8点病房交班,点评指导下级大夫。接着或出专家门诊,或去病房查房,或组织全科疑难病例讨论。下午远程会诊,处理科室内各类事项。下班前,新收了病人,也要亲自再看一眼。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的心内科主任、心脏中心的党支部书记,韩凌的时间就像干蘑菇,仿佛泡点水就能发起来。下午五点的下班时间几乎从未“准点”。
尽管如此,韩凌却很少忙到变脸。齐刘海、微卷长发、气质亲和,这位从医24年的资深大夫,说起话来格外温柔轻缓,没有逼人的精英范儿,对于患者,她信奉“理解至上”。
为照顾老人 将剂量、时间写药方上
韩凌的患者不乏老年人,经常被“絮叨”不少与疾病无关的事情。理解老人平时缺少倾诉对象,韩凌从不立刻打断。对独自前来看病的老人,也格外关照。担心老人听力、视力、记忆力不佳吃错药物,韩凌就将剂量、时间、注意事项写在药方上。
体贴的行医风格,为韩凌带来不少“铁杆粉丝”。
“之前有位33岁的河北外地患者,出现喘憋症状,确诊为急性心力衰竭住院。”她回忆,住院过程中察觉到患者一直抽烟酗酒,便劝对方改掉这种不良生活习惯。
“出院后吩咐他定期去当地检查,没必要次次往北京跑,但他很信任我,每个月还是来看我的门诊。”如此执着的患者并非个例。韩凌说,以前偶尔停诊时,发现一些远道而来的患者,宁愿多等一星期也不愿另外挂号,就不再轻易停诊:“患者不一定每次都能获知停诊信息,老人不上网更难知道,不能让他们白跑一趟。”
“仁心仁术是医者责任”
24年的从医经历,也有患者不理解的时候。韩凌曾接诊一位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女性老年患者,患者此前药剂量较大,韩凌结合患者当时病情诊断后认为剂量应予以控制,但患者不认可。
“患者病情处于变化中,不同阶段治疗方案也不同,如果对方不理解,就要耐心沟通。”之后,韩凌为患者再次评估了病情并耐心解释说服了患者。后来,这位患者总来韩凌门诊就诊。
出色的业务能力和贴心的行医方式,让韩凌收获了种种荣誉:西城区“服务先锋”优秀共产党员、西城区卫生系统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中国医师协会医疗质量万里行降压在行动最佳授业奖……
“仁心仁术,是医者责任,更是一名共产党人的责任。”在她看来,医患之间应该是美好的关系,医生通过专业技能帮助患者,患者反馈信任、为医生带来激励。
■ 对话
“党员意味更多付出而非享受”
新京报:医生这个职业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
韩凌:从事医学工作,每天接收到的信息量非常丰富。医生的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患者的情况是动态的,你随时要积极地思考,诊疗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重复劳动;医学本身博大精深,新的技术、领域、交叉学科,永远学不完,让人很兴奋。通过治疗让病人好转、康复,彼此达成信任关系,这种成就感也非常鼓舞人。
新京报:从医职业风险和工作强度都比较大,平时怎么化解这些压力?
韩凌:感觉已经习惯了(笑),包括每年假期不可能休满,事情来了就得中止,这些都特别自然,已经不觉得有压力了。
新京报:党员这个身份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日常工作起来会有哪些不同?
韩凌:党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付出,而不是享受,这种责任担当不是空谈,作为党员,你会以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岗位上要做到最好的。
采写/新京报记者 戴轩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