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书评周刊·现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书评周刊·现场

2017年中书赏评选

回归阅读本身 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

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年中书赏导引

  《才女之累》《学以为己》《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火枪与账簿》《全球景观中的古代艺术》《海洋与文明》《现代主义》《石挥谈艺录》《记忆的性别》《春之祭》《逃亡》《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我的灵都》《大地册页》《北京口述历史》系列 《鱼王》《羽毛》《散步去》《现代艺术150年》《诗的八堂课》《小说课》《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分享经济的爆发》《未来简史》

  近日,“新京报·书评周刊2017年中好书评选会”在北京上午印书馆举行。此次评选会定位为“年中书赏”,不仅为兼顾大众阅读的定位与专家评审的意见,也为兼顾书籍的公共性传达与人文价值关怀。其本质是在坚守“阅读需要主张”的理念之上,回归阅读本身;在销量主导的出版市场上,真正发掘书籍的内容品质、精神之美与文化品格。

  和往年不同,此次年中好书评选不限定类别,目的是将2017年上半年每一本直击人心的好书推荐给广大读者。初评由不同领域的评委从编辑部综合书籍品质、精神内涵、市场反馈选出的100本书中遴选40本进入终评。此次终评则从40本入围书单中遴选24本,作为2017年中好书的终极书单。

  虽然不设分类,但评委专家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领域,专注于某一领域的评选,比如历史、社科、文学、畅销、生活、新知、儿童、教育、艺术、经济等;也可以跨类别评定,在评委之间形成良性对话。

  24本书目之外,阅读不会止息。除了此次评选结果,我们亦列出编辑部和学者的私人推荐,书无涯而人生有涯,愿共读。

  王小波曾说:“我很渺小,无论做了什么,都是同样的渺小。但是只要我还在走动,就超越了死亡。”阅读的意义,正如“走动”的意义,既在于打破时空的区隔,在更广阔的维度下思考和记录,又在于从他人处望见自我,由片刻悟得永恒。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

  “可以使我们在道德上更成熟一些”

  由著名美籍德国犹太学者汉娜·阿伦特所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详细记录了耶路撒冷地方法院对纳粹战犯阿道夫·艾希曼的审判,并首次提出“平庸的恶”的概念,引发西方思想界的讨论。在评选会现场,这本书引起评委们一致关注。赵璕认为,将英文中的“Banality of Evil”译作“平庸的恶”值得商榷,倒置了of前后的成分,是汉语世界对四字成语的迷恋所致。赵璕提供了自己的译法:“以恶为常,视恶不觉,或者叫视恶不见”。陆建德则称:“历史上,世界范围内很多战争,但只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我们才开始道德审判。因而这本书可以使我们在道德上更成熟一些。”

  《现代艺术150年》

  “兼具专业性和大胆的艺术史观点”

  由英国艺术评论家威尔·贡培兹所著《现代艺术150年》同样引起了评委们的兴趣。李洋认为,这本书写得“非常生动活泼”,不仅将整个现代艺术的发生、涉及的流派、风格和事件的关系“讲得非常清楚”,并且兼具专业性,“很多观点在艺术史角度是非常大胆的”。赵璕也表示:“这是真正要了解当代艺术必读的书,也是真正有见识、有见地的书。”而此次入围的另外一本艺术书——李炜的《孤独之间》在现场则引发了评委们的分歧。赵璕认为,“任何鼓动我们灵性的著作都该加以关注”。李洋则表示作者“看待艺术史的方式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浪漫主义和精英主义”,因而值得商榷。

  《海洋与文明》

  “提供了看待世界文明的新视角”

  美国海洋史学者林肯·佩恩的《海洋与文明》从海洋的视角出发,重述了世界历史,揭示人们如何通过海洋、河流与湖泊进行交流与互动,交换和传播商品、物产与文化。赵璕认为,在人文社科领域,创新性高于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而《海洋与文明》则是创新的代表之一。陆建德认为,“中国没有一种海洋文化”,因而这本书恰为我们提供了看待世界文明的新视角。刘华杰则指出,这本书虽然全面,但弱点之一是“对近代资本扩张中科学家的角色讨论不多”。

  《未来简史》

  “这是整个新时代的宣言”

  现场评委对于年轻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备受关注的畅销作品《未来简史》争论不休。王奇生从历史学的观点出发,指出严格意义上来讲,“未来不能叫历史”,“虽然《人类简史》写得不错,但《未来简史》的价值,或在于《人类简史》的影响力的延续”。赵璕则认为,《未来简史》中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按照扎克·伯格的看法,“完全是危言耸听”,尽管如此,这本书依然给我们提供了察看未来的某种借鉴。争论也引发了现场对于“畅销”概念的讨论。程三国认为,所谓畅销,其标准在世界范围内是统一的——“一本书在一定时期的销量”,同时考察“这个数据是否真实,数据的来源是什么”。按照这一国际标准,“《未来简史》属于现象级畅销书,是整个新时代的宣言”。

  《火枪与账簿》

  “历史学家面向大众的写作尝试”

  从事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李伯重的新作《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以15世纪末至17世纪的经济全球化为背景,从新史潮、全球史和公共史的视角解释了中国何以在近代化转型中落伍。梁小民认为,李伯重从经济贸易和军事力量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与东亚关联,“一般人很容易看懂”。王奇生同样肯定了李伯重在书中展现的专业研究,“是他第一次尝试面向大众的写作”,同时为读惯了《明朝那些事儿》的大众读者提供更加专业的观点。

  《记忆的性别》

  “口述史不稀奇,但记录很重要”

  贺潇在其《记忆的性别》一书中用历时15年搜集的口述史资料,向读者展现了陕西省某农村72位老年妇女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父母生活的影响。

  王奇生认为,虽然口述史并不是新的提法,但在中国做得还“极其不够”:“通过这样一个口述史,可以给大家一个引导,就是每一个平民百姓都值得你做口述,值得写回忆录,以后都是我们这个时代重要的见证者,而这个,很快就要消失掉。”

  采写/新京报记者 张畅

  终评评委

  梁小民(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经济学家) 陆建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程三国(百道网CEO) 王奇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黄集伟(出版人) 李洋(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学系教授) 刘华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翟志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璕(香港大学研究员)(排名不分先后)

  初选评委

  刘佳林 张莉 李小均 周嘉宁 邓安庆 张仲民 余新忠 方笑一 丁亮 杨葵 李松蔚 黄荭 孙家红 罗银胜 凌越 李公明 河西 史金霞 蔡朝阳(排名不分先后)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