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
作者:(美)彼得·盖伊
译者:骆守怡、杜冬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7年1月
彼得·盖伊一如既往的开阔宏大,却绝不落俗,他只垂青于那些作为开创者的真正的“异端”,而不给那些安全的食利者片言只字;但他也从不误于所谓“片面的深刻”。他有几近全面的对“高现代主义文艺”——诗歌、小说、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建筑、景观——的精深教养,却从未有过“内部人”惯有的炫耀和闭塞,有如以“outsiders as insiders(作为内部人的外来者)”对彩虹经天的“魏玛文化”的诠释,他期待的仅仅是从“他们”的视线看到的世界和社会。在他看来,只有这才是真实的并为我们所拥有的社会和世界。
作为至少一个世纪内最伟大的心理史学大师,彼得·盖伊不可避免受到弗洛伊德光芒的照射。在他漫长的对人类现代精神的诊断中,巨制不断。是的,现代精神似乎是病了,尤其是在那些留驻在文明与野蛮边缘的“现代主义者”们看来,但和那个约定俗成有关“一切真正的现代主义总是对资产文明的挑战”的著名说法相反,彼得·盖伊认为,留在文明的世界之内,还是逃向黑暗和野蛮——常常以“反现代的现代主义”作为旗号——结果大相径庭。他也许没有想到,但我们看到了——这(将)是他一生的绝笔之作。他选择了最足以代表现代精神方向的现代主义,选择了其中在各种边缘之上舞蹈的风险人物,他们的每一个突破,都不能不令我们缩紧了心房!(赵寻)
《美好年代》
作者:(法)米歇尔·维诺克
版本:吉林出版集团 2017年3月
这是一战之前最后的“和平时光”,也是一幅欧洲浮世画卷——1900年至1914年,被欧洲上流阶级认为是一个“黄金时代”,尤以法国社会的风情最为流光溢彩。这个“美好年代”,既是“读写时代”,也是戏剧的全盛期,既有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正统力量对刚刚发端的现代主义的恐惧也暗流汹涌。
《自制美学》
作者: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版本: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20世纪30年代中期,现代主义运动在全世界蔚然成风,而60年代晚期,现代主义价值开始遭遇广泛质疑。美国现代艺术评论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作为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的分水岭,始终坚守艺术品质的标准,拒绝媚俗,还审美的个体感受以尊严。
《石挥谈艺录》系列
作者:石挥
版本: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5月
石挥离开我们已经60年了。他曾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影坛巨擘,1957年被划为“右派”后,登上“民主三号”邮轮悄然离沪,从此再无音讯。
演员石挥相貌条件一般,走路还有点瘸。但一上舞台,他能让剧场鸦雀无声,一声轻叹也能传入最后一排观众的耳鼓。我们错过了他登台的时代,幸运的是,石挥不仅是话剧、电影双栖演员,还是一位天分极高的电影导演。除了珍贵的电影资料,敢说真话的石挥还曾写下谈论艺术、时政和凡人生活琐事的文章,留予后人另一条认识他的路。
石挥的演出手记堪称演员塑造人物性格的《圣经》,此外,他写于1949年之前的杂文多数谈论时政,如声援昆明学生反内战“一二一”运动、批评通货膨胀、争取戏剧自由等。1949年后,他没有选择歌颂工农兵和英雄,而是对那些垂老的普通人平凡的付出致以少有的敬意。“有人不喜欢别人说真话,有人不允许别人说真话,有人不敢说真话,有人说了真话吃了亏,有人说了假话反而得到尊重,于是乎真话逐渐少了,假话逐渐多了”,这段话来自石挥最后一篇杂文《东吴大将“假话”》,至今发人深省。
1982年,魏绍昌主编的老版《石挥谈艺录》收录了石挥的19篇文章以及他的两篇译著。今年由李镇新编的版本则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石挥著述辑录,收录了石挥写于1937年至1957年间的各类文字总计140余篇。一个甲子过去,他留下的这些从心里流淌出的真话仍值得阅读。(孔雪)
《阿米尔·汗:我行我素》
作者:(印)克里斯蒂娜·丹尼尔斯
版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年6月
今天中国艺术界很难使石挥这样的人再现,这让近日因《摔跤吧!爸爸》在中国大火的印度演员、导演阿米尔·汗更值得关注,他的电影作品包括《真相访谈》系列纪录片,不仅影响着印度电影业的走向,也参与着社会变革。
《棚内棚外》
作者:潘争
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年1月
一本以“译二代”的视角追忆上海电影译制厂电影配音幕后往事的回忆录,还原了中国电影史上的译制片风靡的片段,解析几代中国人只闻其声的神秘配译演员,如何戴着镣铐把语言的舞蹈跳到极致。
《记忆的性别》
作者:(美)贺萧
版本:人民出版社 2017年4月
随着20世纪史学理论的转变,一般民众的历史被提上了日程。很多历史学者不再将目光聚焦在伟大的政治人物或者思想家的身上,他们开始研究历史上的普通人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样态。很多人有感于普通老百姓无法书写自己的过往,对于较近时段的历史,他们开始采用口述的方式,希望在经历过历史上重要事件的人衰老和死亡之前,进行抢救式的访谈,记录下他们的经历。
贺萧在美国常年教授中国20世纪中国女性史,她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土地所有权、婚姻、组织工作、个人的自我理解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但这些改革是如何影响了普通的农村妇女呢?以往冷冰冰的官方史学记录,是否就是真实的历史呢?
贺萧深入农村,与陕西4个村庄仍旧健在的72位老年妇女聊天,请她们回忆自己的人生经历。贺萧惊讶地发现,这些女性在新中国成立后,自身的地位获得了空前的提高,她们可以和自己的丈夫平起平坐。很多运动,如“诉苦”和“美德教育”在她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让她们很快认同新社会带给她们的翻天覆地的转变。
贺萧记录下了这些妇女谈论的点点滴滴,有些妇女在解放前曾经被贩卖;因为战乱,很多妇女的兄弟姐妹被饿死。大量的故事掺杂了叙述者个人真切的感情,这些感情通过文字毫无保留地呈现到读者面前,让读者不胜唏嘘。这就是口述史的魅力!当然,口述史也有它的问题,即记忆都是准确的吗?她们的叙述感情色彩浓烈,会不会失掉了历史的客观性呢?这些都是历史学者要思考的问题。 (宋晨希)
《中国日常生活史读本》
主编:常建华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本书精选了国内外学者研究中国普通民众的休闲活动、人际交往和消费行为等文章,展现了历史上大众的真实生活。同时,这些文章也融合了历史学界最新的理论,通过这些方法,历史变得更加灵动,也更加有趣,耐人寻味。
《村落里的单身汉》
作者:彭大松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4月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村有3000多万男性娶不上老婆。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长时间得不到人们的关注,但他们又往往是社会犯罪的高危群体。作者将目光聚焦在这些人身上,对他们进行了大量访谈,用故事记录下他们现实处境中的诸多艰难情况。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