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书评周刊·书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0:书评周刊·书赏

分享未来

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作者:(美)盖伊·特立斯

  版本: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年3月

  在一个人人可为自媒体,新闻面临迅速贬值危机的时代,特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作为非虚构写作在当下主要存在形态的特稿,本身成为人们于激变时代中抵御速朽的一种方式。我们都需要一篇不会在第二天被扔进垃圾堆的新闻,美国非虚构作家盖伊·特立斯的写作,成为业界“被仰望的”一个标杆。他不仅在20世纪新闻界开创了独一无二的文体——用交响乐的笔法,在一篇文章中用不同的声部来呈现上百个人物,演奏出一篇活色生香的城市传奇;他的创造性更在于——在非虚构写作里加入了小说的技法,尽可能钻入人物的灵魂。

  当我们阅读纽约城市的生活变奏曲、美国大人物们被打回平凡人原型的尴尬境遇、棒球明星迪马乔英雄迟暮、爵士传奇辛纳屈一天里的失控生活、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等平常人物的奇闻轶事时,我们在盖伊·特立斯的写作中复苏了自己的好奇心。他的写作带领我们来到未曾经历的时代和国家,体验一座巨型“熔炉”城市里人们的笑与泪。

  城市故事、人物肖像、生存图景,盖伊·特立斯一生沉浸在自己的主题中,不知疲倦地讲述细节,赋予故事以生动的图景和明晰的表情。他从来不把自己当成记者,对加之于己身的“新新闻主义标杆”也毫不在意,他的写作前辈是菲茨杰拉德,所以他不断地重写瞬间,以期成为永恒的一部分。(柏琳)

  《双城故事》

  作者:(美)约翰·弗里曼

  版本: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年4月

  28位当代纽约客,复原一座你所好奇的纽约城。这些人每天穿梭于这座巨大而孤独的巨型城市,抬头望见高耸入云的帝国大厦,低头抖落疲惫身躯里溢出的无可奈何。各行各业的漂泊者记录下他们的城市生活,照亮隐匿于黑暗中的边缘灵魂。

  《柏林:一座城市的肖像》

  作者:(英)罗里·麦克林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7年5月

  纵观柏林这座伟大的城市,各种对立的气质微妙地交缠。它提倡禁欲主义又醉生梦死,富有活力却轻易毁于一旦,俯首帖耳却又随时准备震惊世界。这个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之地,这座矛盾之城,惟有虚幻与事实并置而行的叙述,方能穿透它的壁垒。

  《分享经济的爆发》

  作者:(印)阿鲁·萨丹拉彻

  译者:周恂

  版本:上海读客|文汇出版社 2017年5月

  “分享经济”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衍生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形式,分享经济的爆发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商业革命——闲置的房屋、汽车、生活用品,甚至时间、知识、技能,突然变成巨大的财富,源源不断地创造利润。这种新型经济的诞生不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消费理念。

  对于这一新型经济形式,全球的商业实践者和经济研究者都在探索其奥秘,试图捕捉其运行规律,进而孵化出更多的共享产品和模式。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阿鲁·萨丹拉彻教授,近年来致力于数字经济的研究,在《分享经济的爆发》一书中,几乎解读了全球所有重大的分享经济案例,阐明了这种新型经济形态如何通过最优化的配置整合各类分散资源,并针对分享经济的监管困境提出了可行的操作方法。

  阿鲁教授将分享经济看做市场经济和礼物经济的“过渡态”、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混合体”。与分享经济相伴而生的政府监管、信用体系、行业规范等问题,仍须在摸索中解决。分享经济正在重构我们的生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分享经济必将渗透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徐学勤)

  《分享经济》

  作者:凌发明

  版本:重庆出版社 2017年4月

  在作者看来,分享经济就像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一种经济模式:中国人口众多,需要走资源节约型发展道路;中国人崇尚节俭,分享经济可大大节约社会资源。分享经济在中国的爆发,已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

  《探寻独角兽》

  作者:张孝荣 等

  版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以中国本土的分享经济案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分享经济在十大领域的发展态势,涉及出行、住宿、二手交易、金融、物流、服务、教育、医疗、内容创业等方面,是目前对国内分享经济最翔实的研究著作之一。

  《未来简史》

  作者:(以)尤瓦尔·赫拉利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1月

  我们曾以赫拉利的三重身份对《未来简史》做过一次立体的报道,再次把它放入推荐书单,意味着一种期待:我们的理想读者会从一本存在瑕疵的现象级全球畅销书中读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下,当代人的阅读背景与需求、读出严肃与流行历史读物之间的探讨空间。

  客观而言,赫拉利继《人类简史》之后的这本《未来简史》在论述精彩度上逊色于前者,也存在事实失误或未经严密论证的大胆推测。单就书而言,它的价值当然不及严肃的历史读物,但也并非无益的“科学鸡汤”。从一本畅销书到民智启蒙素材之间的距离,需要每位读者以更纵深的阅读和更冷静的判断来完成。

  但说到赫拉利这个人,即便是对他大开大合式论述并不认同的历史学者也颇赏识他的聪明与幽默。毕业于牛津大学历史系的赫拉利当然明白何谓严肃的历史作品,那为何要写一部吸人眼球、备受质疑的“科幻片”式的简史?众人以他为这幅未来图景的代言人,但他真正的判断、对人类未来的真正期待是什么?“我希望人们看到这种危险的可能性之后,能够深思我们的选择,从而做出明智的决定”,他回应道。

  所以,从一本畅销书到文化现象,从书到作者更完整的精神世界,关于这本《未来简史》,我们大可开拓更多阅读和反思空间。(孔雪)

  《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

  作者:(美)约翰·布罗克曼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年3月

  人类是否会和人工智能和谐共处,实现人机大融合?智能机器会进化出人类级别的智能,并超越其人类制造者吗?本书作者约翰·布罗克曼召集了约190位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和思想家来回答这个“大问题”,并把他们的答案和论述结集成书。

  《我们何以成为后人类》

  作者:(美)N.凯瑟琳·海勒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6月

  凯瑟琳·海勒认为,人类的日子已屈指可数,我们终将成为“后人类”。通过融贯技术与文化的历史,凯瑟琳·海勒呈现出“身体”在信息时代的命运,尤其是控制论对人本主义主体的消解。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