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1:书评周刊·书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11:书评周刊·书赏

书林余音

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记忆中的历史》

  作者:[德] 阿莱德·阿斯曼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上半年关于德国纳粹的分镜头聚焦轮番上演(如《天生幸存者》《累赘》等),《记忆中的历史》则是一次纵览式的民族志写作。阿莱德·阿斯曼从事德国“二战”后的记忆问题,与扬·阿斯曼(Jan Assmann)一起被视为“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人,以《回忆空间》为更多中国人所识。她在这本书中探讨的是德国人不断变化着的历史兴趣、历史倾向以及当今(至2007年)对于历史的消费。已逝的过去还有多少且如何存留至今?过去和现在,遥远的、隔绝的人事与当下德国人之间有何关联?阿斯曼在家庭记忆中的历史、公共空间中的历史,以及博物馆和媒体展演着的历史这三重交叠中,探索战后德国人如何叙述、展览、展演纳粹历史。

  书的开端,阿莱德·阿斯曼设问,德国历史有多漫长或是多短暂?我们不妨以此自问,我们这个时代的曲与直,包括那些正确的“谎言”会存在于一瞬还是延续至下一代?以此做年中礼物,愿你我在历史与记忆的跌宕起伏中,守有一条寻真之路。(孔雪)

  《探寻自然的秩序》

  作者:[美] 保罗·劳伦斯·法伯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1月

  美国科学史家法伯的这部简明小书被译成中文出版,应当是西方近代博物学史著作在中文世界的首次亮相。法伯讨论鸟类学史的《发现鸟类》也在同期被译出,它们都属于二阶博物。法伯的作品有三大特点:(1)行文流畅、叙事清晰;(2)篇幅较小;(3)信息量巨大,分章较多,一般能分出8-9章。仅凭这几个特点,他的书就是非常好的教学参考书。

  本书讨论18世纪到20世纪西方的博物学发展,从林奈一直说到威尔逊,中间还包括布丰、怀特、洪堡、达尔文、华莱士,也涉及波拿巴、阿加西、格雷、斯隆、古尔德,甚至提到了梭罗、利奥波德、卡森、狄勒德。不仅中国学者,世界各国的学者,对于博物学的历史了解得都不多,因为“现代性”强调的是能够对世界加以操控的数理、还原论成就,博物学不在其列。最近几十年形势有了很大变化,环境史、科技史、文化史等领域的学者同时关注了古老而可持续的博物认知方式。如果要推荐一本宏观讲述西方博物学历史的好作品,非法伯的这本小书不可。(刘华杰)

  《积木书》

  作者:赵松

  版本: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7年4月

  ……就像手法精巧的成年人玩乐高。赵松选中一片空地,手衔方块字,用枪手的眼神瞄准,小心又从容地垒建,一个个短章出现,继而以相同的方式垒出一本书,书便有了现在的结构,让人想起充满怪异光线的哥特式教堂,其中有他迷恋的气味和方向。这看似练习集的集子是如此成熟,在片段式的短章中,暗藏着继续叙事的无数可能,他却恰如其分地停下了手头作业,以避免陷入窠臼。

  这些“小故事”的素材来自新闻、道听途说甚至梦境,有着现实的地基。然而,书中各式各样的人,还有“玻璃”“手枪”“腐烂的苹果”“失眠”等等这些现实,在他强烈的主观视角中变了形。那些男人、女人、老人和街道不再是你所看到的同类,他们被作者的文字和想象力重新锻造,展现出的不是虚幻,而是另一种现实。这种另类的“现实体验”成功袭击了读者,让读者或思考或讶异,于是,赵松达成了他的目的,正如他所说:“小说如果不能给读者提供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那它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张进)

  《弦诵复骊歌》

  作者:岱峻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7年4月

  上世纪前五十年,教会大学在中国蹈过三次战火:一次是北伐战争;一次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一次是以国民党败北而终结的国共内战。教会大学的洋教授多是教育传教士,不远万里来到东方,满怀激情传播天启福音,最后竟发现东方也将讯息传递给了自己。他们本想改变中国人的信仰,离去时却发现,自己也已经大大被改变。

  对书中所记之人事,多有独到幽微之处,譬如赛珍珠与卜凯之婚变始末,其中是非曲直,客观展现中又有品鉴同情;再譬如江山鼎革之后,渡海涌上台岛之人,所历所遭,其间曲折秘辛,惊心动魄,则让人唏嘘不已。

  这本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力图呈现那段历史中的刻痕,书中的十篇文章,独立成篇,又彼此关联。犹如一部同题材的短篇小说集或一台戏剧折子戏。一叶一水,既见秋之灿烂,亦感冬之萧寒。岱峻一直坚持细碎处钩沉历史、细节中触摸历史,这本《弦诵复骊歌》同样严谨而不乏温情,读之令人感慨万千。(史金霞)

  《人情之美》

  作者:邱彦明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7年5月

  本书的副标题是“文学台湾的黄金时代”,恰到好处地点出了它吸引人之处。这是一本有人情味的台湾文坛80年代回忆录。我们能窥见那个时代的台湾文人们来往交游的细节,更能从中感受到久违的人情之美。

  邱彦明长期在台湾文学杂志担任执行主编及总编职务,工作原因她需要与大量作家约稿、改稿、互通有无。但她与作家的交往又跨越了一般编辑与作家的工作关系,这种充满人情味的交往,为我们了解文字背后的那一个个具体的人提供了可能。

  白先勇、张爱玲、三毛、梁实秋……书中选入的12位作家,在邱彦明的眼中笔端,都褪下了高大空的作家光环,成为一个个细微饱满生动的人。作家常常是那个观察别人、记录世界的人,在这里,我们获得了难能宝贵的特权,可以去观察作家,记录作家。(张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